《伤寒论》痛证理论及其对后世痛证辨治的影响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《伤寒论》痛证相关理论 | 第10-32页 |
第一节 《伤寒论》痛证部位及其类型 | 第10-14页 |
1 头痛 | 第10页 |
2 头项强痛 | 第10页 |
3 咽痛 | 第10-11页 |
4 心中结痛 | 第11页 |
5 心中疼热 | 第11页 |
6 胸中痛 | 第11页 |
7 心下痛 | 第11页 |
8 胁痛 | 第11页 |
9 腹痛 | 第11页 |
10 绕脐痛 | 第11-12页 |
11 小腹痛 | 第12页 |
12 身(疼)痛 | 第12页 |
13 痛无定处 | 第12页 |
14 胁下及心痛 | 第12页 |
15 从胁下痛引少腹入阴筋 | 第12页 |
16 阴痛 | 第12-14页 |
第二节 伤寒论痛证辨治规律 | 第14-32页 |
1 痛证辨证赖多种方法有机组合 | 第14-16页 |
·八纲辨证确定疼痛属性 | 第14-15页 |
·脏腑经络辨证明确疼痛部位 | 第15页 |
·气血津液辨证细分疼痛病理 | 第15-16页 |
2 疼痛治疗尽逮八法之用 | 第16-27页 |
·汗法 | 第16-17页 |
·下法 | 第17-18页 |
·和法 | 第18-20页 |
·温法 | 第20-21页 |
·清法 | 第21-22页 |
·消法 | 第22-23页 |
·补法 | 第23-27页 |
3 痛证治疗尤重温通 | 第27-28页 |
·辛温解表以止痛 | 第27页 |
·温中散寒以止痛 | 第27页 |
·温中降逆以止痛 | 第27页 |
·温中补虚以止痛 | 第27-28页 |
·温经散寒以止痛 | 第28页 |
·温经化瘀以止痛 | 第28页 |
·温中养血以止痛 | 第28页 |
4 非独以清热解毒治咽痛 | 第28-32页 |
·太阳表寒咽痛 | 第28页 |
·阳明实热咽痛 | 第28-29页 |
·少阴虚热咽痛 | 第29页 |
·少阴病实热咽痛 | 第29-30页 |
·少阴病痰热郁于咽喉咽痛 | 第30页 |
·少阴病寒痰咽痛 | 第30-31页 |
·少阴病亡阳咽痛 | 第31页 |
·厥阴咽痛 | 第31-32页 |
第二章 后世医家对仲景痛证理论的应用及发挥 | 第32-37页 |
1 延伸仲景条文经义 | 第32页 |
2 借鉴痛证研究新知 | 第32-34页 |
3 结合仲景治痛诸法 | 第34-35页 |
4 融汇经方时方一炉 | 第35-37页 |
结论 | 第37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39页 |
致谢 | 第39-40页 |
个人简介 | 第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