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矿床学论文--矿床分类论文--燃料矿床论文

柴北缘东段侏罗纪沉积—构造演化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0页
第1章 前言第10-19页
   ·论文选题的依据、来源及科学意义第10页
   ·研究现状第10-17页
     ·柴北缘勘探现状第11页
     ·柴达木侏罗纪盆地性质研究第11-13页
     ·盆地基底及地层研究第13-15页
     ·柴北缘侏罗系沉积相分析第15-16页
     ·原型盆地分析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·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7-19页
     ·主要研究内容第17页
     ·技术路线第17-19页
第2章 区域地质概况第19-30页
   ·区域构造格局第19页
   ·区域构造演化第19-22页
     ·前中生代演化阶段第19-20页
     ·中、新生代演化阶段第20-22页
   ·区域断裂系统第22-27页
     ·柴达木盆地周缘断裂系统第22-26页
     ·柴北缘东段主要断裂特征第26-27页
   ·构造单元划分第27-30页
第3章 柴北缘东段侏罗系展布特征第30-51页
   ·地层划分方案第30-31页
   ·柴北缘东段侏罗系特征第31-40页
     ·下侏罗统特征第31-35页
     ·中侏罗统特征第35-39页
     ·上侏罗统特征第39-40页
   ·柴北缘东段侏罗系地层对比第40-45页
     ·柴北缘东段覆盖区侏罗系分布第40-42页
     ·柴北缘东段侏罗系地层对比第42-45页
   ·柴北缘东段侏罗系残余地层分布第45-48页
     ·柴北缘东段下侏罗统残余地层分布第45-47页
     ·柴北缘东段中侏罗统残余地层分布第47页
     ·柴北缘东段上侏罗统残余地层分布第47-48页
   ·柴北缘东段侏罗系地层接触关系第48-51页
     ·中、下侏罗统与下伏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第48-49页
     ·大煤沟组第三段与第四段间第49页
     ·上、中侏罗统之间第49页
     ·侏罗系与白垩系、古近系之间第49-51页
第4章 柴北缘东段侏罗纪原型盆地构造演化第51-61页
   ·周缘构造演化对柴北缘侏罗纪盆地的控制作用第51-54页
     ·周缘构造演化对于早侏罗世盆地的控制作用第51-53页
     ·周缘构造演化对于中侏罗世盆地的控制作用第53页
     ·周缘构造演化对于晚侏罗世盆地的控制作用第53-54页
   ·柴北缘东段侏罗系被剥蚀情况第54页
   ·柴北缘东段侏罗纪原型盆地边界讨论第54-56页
     ·早侏罗世盆地边界第54-55页
     ·中、晚侏罗世盆地边界第55-56页
   ·柴北缘东段侏罗纪原形盆地演化第56-61页
     ·早侏罗世原型盆地特征第56-58页
     ·中侏罗世原型盆地特征第58-59页
     ·晚侏罗世原型盆地特征第59-61页
第5章 柴北缘东段侏罗系沉积特征与演化第61-85页
   ·柴北缘东段侏罗系沉积相标志第61-69页
     ·岩性标志第61-65页
     ·古生物标志第65-66页
     ·有机地球化学相标志第66-67页
     ·地球物理相标志第67-69页
   ·柴北缘东段侏罗系主要沉积相类型第69-74页
     ·冲积扇相第69-70页
     ·扇三角洲相第70-71页
     ·辫状河三角洲相第71-72页
     ·湖泊相第72-73页
     ·河流相第73-74页
   ·柴北缘东段侏罗纪原型盆地物源探讨第74-78页
     ·古水流方向第74页
     ·砾石成分分析第74-76页
     ·砂岩碎屑组分分析第76页
     ·重矿物分析第76-78页
   ·柴北缘东段原型盆地沉积展布与演化第78-83页
     ·单剖面沉积相分析与沉积演化第78-81页
     ·柴北缘东段侏罗纪原型盆地沉积演化第81-83页
   ·柴北缘东段侏罗纪沉积模式第83-85页
第6章 柴北缘东段侏罗纪盆地的改造第85-90页
   ·燕山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作用第85-86页
   ·喜山期构造运动的改造作用第86-88页
   ·构造演化对于残余侏罗系的控制第88-90页
第7章 结论第90-92页
参考文献第92-98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98-99页
致谢第99页

论文共9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井孔地震资料的逆时偏移方法研究
下一篇:阵列声波测井波场分离方法比较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