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8页 |
·高层建筑的发展及特点 | 第12-13页 |
·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的发展及研究状况 | 第13-16页 |
·转换层的建筑功能及结构形式 | 第13-14页 |
·带转换层框支剪力墙结构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·带转换层结构的发展趋势 | 第15-16页 |
·本文研究的目的、内容及意义 | 第16-17页 |
·本文研究的目的 | 第16页 |
·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6-1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结构抗震设计及计算方法 | 第18-24页 |
·结构抗震设计 | 第18页 |
·结构抗震的主要计算方法 | 第18-23页 |
·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 | 第19页 |
·振型分解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 | 第19-21页 |
·时程分析法 | 第21-2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应力分布特点与分析计算 | 第24-29页 |
·框支剪力墙的工作特点 | 第24页 |
·框支剪力墙与框架交接区的应力分布特点 | 第24-27页 |
·墙板的竖向应力分布 | 第24-25页 |
·墙板的水平应力分布 | 第25-26页 |
·剪应力分布 | 第26页 |
·框支梁及框支柱的内力 | 第26-27页 |
·计算分析软件简介 | 第27-28页 |
·柱、梁 | 第28页 |
·剪力墙 | 第2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四章 工程实例分析 | 第29-73页 |
·工程概况及其模型介绍 | 第29-36页 |
·工程概况及结构设计技术条件 | 第29-35页 |
·转换层位于不同位置时的有限元模型介绍 | 第35-36页 |
·结构的刚度比分析 | 第36-40页 |
·结构楼层刚度比的不同限制方法 | 第36-38页 |
·转换层位于不同位置时的刚度比 | 第38-40页 |
·转换层位于不同位置时的抗震性能分析 | 第40-54页 |
·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 | 第40-43页 |
·结构在反应谱下的位移包络分析 | 第43-49页 |
·结构在反应谱下的楼层最大反应力包络分析 | 第49-51页 |
·转换层下部楼层的柱剪力包络分析 | 第51-54页 |
·框支柱的截面尺寸变化对位移角的影响分析 | 第54-55页 |
·落地剪力墙的布置形式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分析 | 第55-59页 |
·框支柱采用型钢混凝土柱与普通混凝土柱对结构的影响分析 | 第59-61页 |
·对结构位移角的影响分析 | 第59-60页 |
·对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·转换层层高的改变对结构各项指标的影响分析 | 第61-63页 |
·转换层结构分析 | 第63-71页 |
·转换层的恒载简图 | 第63-67页 |
·地震作用下转换梁及上部构件的应力分析 | 第67-7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1-73页 |
结论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7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
附件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