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江口库区消落带土壤黑碳对菲吸附解吸行为的研究
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缩略语表(Abbreviaiton) | 第11-12页 |
1 前言 | 第12-22页 |
·引言 | 第12页 |
·黑碳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5页 |
·黑碳的概念 | 第12-13页 |
·黑碳的形成 | 第13页 |
·黑碳的分类及理化性质 | 第13-14页 |
·土壤黑碳的提取方法 | 第14-15页 |
·消落带的疏水性有机物污染现状 | 第15-17页 |
·消落带的概念 | 第15-16页 |
·疏水性有机物污染现状 | 第16-17页 |
·黑碳对疏水性有机物的吸附作用 | 第17-20页 |
·土壤黑碳的吸附作用机理 | 第17页 |
·吸附动力学 | 第17-18页 |
·吸附等温线和吸附模型 | 第18-19页 |
·解吸滞后现象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0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1-22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2-31页 |
·丹江口库区消落带基本特征 | 第22-23页 |
·土壤样品采集 | 第23-25页 |
·所用试剂及仪器 | 第25页 |
·实验试剂与去离子水 | 第25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25页 |
·土壤黑碳的提取 | 第25-26页 |
·土壤黑碳表面性质的初步表征 | 第26-27页 |
·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 | 第26页 |
·红外测定(FTIR) | 第26页 |
·X射线衍射(XRD) | 第26-27页 |
·黑碳对菲的吸附解吸动力学实验 | 第27-28页 |
·目标污染物的选择 | 第27页 |
·菲溶液的配制 | 第27页 |
·吸附解吸动力学实验 | 第27-28页 |
·黑碳对菲的吸附解吸等温线 | 第28页 |
·菲的测定方法 | 第28-29页 |
·数据处理与分析 | 第29-31页 |
·数据处理方法 | 第29页 |
·数据计算 | 第29-31页 |
3 结果与讨论 | 第31-59页 |
·消落带土壤黑碳表面性质的初步分析 | 第31-35页 |
·土壤黑碳表面形貌分析 | 第31-32页 |
·FTIR红外光谱分析 | 第32-33页 |
·XRD分析 | 第33-34页 |
·小结 | 第34-35页 |
·消落带土壤黑碳吸附解吸动力学分析 | 第35-45页 |
·吸附动力学曲线 | 第35-36页 |
·吸附动力学特性分析 | 第36-40页 |
·解吸动力学曲线 | 第40-41页 |
·解吸动力学特性分析 | 第41-43页 |
·小结 | 第43-45页 |
·消落带土壤黑碳吸附解吸等温线 | 第45-50页 |
·Freundlich模型拟合吸附解吸等温线 | 第45-46页 |
·解吸滞后指数及分析 | 第46-49页 |
·Langumuir模型拟合吸附解吸等温线 | 第49-50页 |
·小结 | 第50页 |
·表面吸附和分配作用对消落带土壤黑碳吸附菲的贡献 | 第50-54页 |
·消落带地区未淹水土壤黑碳对菲吸附解吸等温线 | 第54-57页 |
·Freundlich模型拟合吸附解吸等温线 | 第54-55页 |
·Langumuir模型拟合吸附解吸等温线 | 第55-57页 |
·小结 | 第57页 |
·土壤黑碳对消落带库区的环境影响分析 | 第57-59页 |
4 结论与展望 | 第59-61页 |
·结论 | 第59-60页 |
·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71页 |
附录 | 第71-72页 |
硕士阶段发表论文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