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一、问题的引出 | 第8-10页 |
二、聚众斗殴罪的构成要件分析 | 第10-18页 |
(一) 关于本罪的客体 | 第10-11页 |
(二) 对于“聚众斗殴”的理解 | 第11-13页 |
1. 聚众斗殴是单行为还是复行为 | 第11页 |
2. “聚众”人数的要求 | 第11-13页 |
(三) 关于主体的争议 | 第13-14页 |
1. “首要分子”的特征 | 第13-14页 |
2. “积极参加者”的特征 | 第14页 |
(四) 是否需要双方都具有斗殴的故意 | 第14-15页 |
(五) 其他有关争议问题 | 第15-18页 |
1. 关于“多次”的争议 | 第15-16页 |
2. 对“持械”的认定 | 第16-18页 |
三、聚众斗殴“致人重伤、死亡”的责任主体认定 | 第18-30页 |
(一) 292条第2款的定性问题 | 第18-21页 |
1. 注意规定与法律拟制之概念与特征 | 第18-19页 |
2. 本条款是注意规定或法律拟制? | 第19-21页 |
(二) 哪些人应对“重伤、死亡”结果负责 | 第21-30页 |
1. 责任主体范围之争议 | 第21-23页 |
2. 责任主体的具体认定 | 第23-30页 |
四、聚众斗殴“致人重伤、死亡”的对象问题 | 第30-35页 |
(一) 聚众斗殴中致案外人伤亡的责任认定 | 第30-33页 |
1. 对象认识错误 | 第31-32页 |
2. 打击错误 | 第32页 |
3. 另起犯意 | 第32-33页 |
(二) 聚众斗殴致本方人员伤亡首要分子的责任认定 | 第33-35页 |
五、罪数问题 | 第35-42页 |
(一) 罪数的概念与区分意义 | 第35页 |
(二) 区分罪数的标准 | 第35-38页 |
1. 行为主张说 | 第35-36页 |
2. 法益侵害说 | 第36页 |
3. 犯意标准说 | 第36-37页 |
4. 犯罪构成说 | 第37页 |
5. 个别化主张说 | 第37-38页 |
(三) 聚众斗殴过程中“致人重伤、死亡”的罪数认定 | 第38-42页 |
1. 典型案例 | 第38-41页 |
2. 笔者的观点 | 第41-42页 |
结语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8页 |
致谢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