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42页 |
·日地空间环境 | 第11-15页 |
·太阳风 | 第11-12页 |
·磁层 | 第12-13页 |
·等离子体层 | 第13-14页 |
·电离层 | 第14-15页 |
·行星际扰动 | 第15-22页 |
·概述 | 第15-16页 |
·行星际激波 | 第16-19页 |
·行星际南向磁场结构 | 第19-20页 |
·太阳风动压脉冲特征 | 第20-22页 |
·地磁扰动 | 第22-35页 |
·地磁扰动简介 | 第23页 |
·地磁扰动的空间电流源 | 第23-25页 |
·地磁脉动的分类 | 第25-26页 |
·地磁脉动的产生机制 | 第26-32页 |
·地磁脉动的波动特性 | 第32-33页 |
·磁暴 | 第33-34页 |
·等效电流体系 | 第34-35页 |
·问题的提出及科学意义 | 第35-37页 |
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37-40页 |
·太阳风-磁层-电离层耦合机制的研究进展 | 第37页 |
·地磁场的周期扰动对行星际条件响应的观测和模拟的研究进展 | 第37-40页 |
·总结及本文研究目标 | 第40-42页 |
第二章 数据与方法 | 第42-56页 |
·子午工程数据和OMNI数据 | 第42-44页 |
·子午工程简介 | 第42页 |
·子午工程数据 | 第42-44页 |
·OMNI数据 | 第44页 |
·地磁脉动的谱分析及反演磁层等离子体密度的方法 | 第44-48页 |
·地磁脉动的谱分析方法 | 第44-46页 |
·场线共振型的地磁脉动反演磁层等离子体密度 | 第46-48页 |
·全球MHD数值模型 | 第48-55页 |
·基本方程 | 第48-49页 |
·数值格式介绍 | 第49-50页 |
·磁层-电离层的耦合及电离层的处理 | 第50-52页 |
·初边值条件及理想MHD激波引入方法 | 第52-53页 |
·解域和网格 | 第53-54页 |
·计算单位制 | 第54-55页 |
·总结 | 第55-56页 |
第三章 电离层-等离子体层耦合机制研究 | 第56-74页 |
·磁暴期间电离层—等离子体层间的耦合机制 | 第56-65页 |
·引言 | 第56-58页 |
·数据来源及选取磁暴事件 | 第58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58-59页 |
·事例分析 | 第59-61页 |
·统计分析 | 第61-63页 |
·小结和讨论 | 第63-65页 |
·地磁平静期间电离层—等离子体层间的耦合机制 | 第65-72页 |
·引言 | 第65-66页 |
·选取的太阳风动压脉冲事例 | 第66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66-68页 |
·2011年3月21日事例分析 | 第68-72页 |
·总结 | 第72-74页 |
第四章 表征地磁扰动的地面观测和模拟研究 | 第74-96页 |
·观测研究地磁脉动的波动特性及产生机制 | 第74-85页 |
·引言 | 第74-76页 |
·所用数据和分析方法 | 第76-79页 |
·地磁脉动在不同地磁及行星际条件下的对比分析 | 第79-83页 |
·小结与讨论 | 第83-85页 |
·模拟研究电离层等效电流体系对行星际扰动的响应 | 第85-95页 |
·引言 | 第85-86页 |
·数值模型的初边值条件和ECS导出方法 | 第86-88页 |
·模拟结果分析 | 第88-94页 |
·小结与讨论 | 第94-95页 |
·总结 | 第95-96页 |
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| 第96-99页 |
·主要结 | 第96-97页 |
·创新点 | 第97页 |
·展望 | 第97-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9-115页 |
博士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| 第115-116页 |
致谢 | 第11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