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9-15页 |
·本研究的立题依据 | 第9页 |
·遗传学标记的类型和特点 | 第9-12页 |
·形态学标记 | 第9-10页 |
·细胞学标记 | 第10页 |
·生化学标记 | 第10页 |
·DNA 分子标记 | 第10-12页 |
·玉米分子标记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
·国外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
·我国研究 | 第13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| 第15-21页 |
·参试材料 | 第15-16页 |
·DNA 的提取 | 第16-17页 |
·DNA 提取试剂与耗材、仪器 | 第16-17页 |
·DNA 提取的方法和步骤 | 第17页 |
·PCR 扩增 | 第17-18页 |
·PCR 扩增所需试剂、耗材与仪器 | 第17-18页 |
·PCR 扩增的方法步骤 | 第18页 |
·聚丙烯电泳及银染 | 第18-20页 |
·所需的试剂、耗材和仪器 | 第18-19页 |
·方法和步骤 | 第19-20页 |
·数据统计与分析 | 第20-21页 |
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21-30页 |
·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21-26页 |
·玉米自交系多态性分析 | 第21-23页 |
·山西省中晚熟区自交系遗传距离分析 | 第23-26页 |
·利用 SSR 标记对 32 个自交系的遗传结构及种质类群划分 | 第26-28页 |
·聚类分析 | 第26-27页 |
·主坐标分析 | 第27-28页 |
·审定品种杂优模式分析 | 第28-30页 |
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| 第30-35页 |
·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及比较 | 第30-32页 |
·山西省中晚熟玉米区自交系的群类划分 | 第30页 |
·玉米种质的改良 | 第30-31页 |
·分子标记与玉米育种中的利用 | 第31-32页 |
·SSR 引物多态性的衡量 | 第32页 |
·实验细节的讨论 | 第32-33页 |
·DNA 的提取 | 第32-33页 |
·染色与显影 | 第33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33-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5-38页 |
附件 1:分子实验室常用溶液配制 | 第38-40页 |
附件 2:部分电泳图片 | 第40-43页 |
致谢 | 第43-44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