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目录 | 第5-8页 |
绪论 | 第8-15页 |
一、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| 第8-10页 |
(一) 选题背景 | 第8-9页 |
(二) 选题意义 | 第9-10页 |
二、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(一) 关于碳金融概念 | 第10-11页 |
(二) 关于绿色信贷制度 | 第11页 |
(三) 关于碳排放交易制度 | 第11-13页 |
三、 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四、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| 第13-14页 |
(一) 主要创新点 | 第13-14页 |
(二) 存在的不足 | 第14页 |
五、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4-15页 |
第一章 我国碳金融发展概况 | 第15-22页 |
一、 碳金融的内涵及特征 | 第15-16页 |
(一) 碳金融内涵 | 第15页 |
(二) 碳金融特征 | 第15-16页 |
二、 我国发展碳金融的意义及存在问题 | 第16-20页 |
(一) 我国发展碳金融的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有利于遏制气候恶化 | 第16页 |
2.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,建立“两型”社会 | 第16页 |
3.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| 第16-17页 |
(二) 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17-20页 |
1.我国碳金融发展的现状 | 第17-18页 |
2.我国碳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| 第18-20页 |
三、 促进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法制建设现状 | 第20-22页 |
(一) 绿色信贷法制建设现状 | 第20-21页 |
(二) 碳排放交易法制建设现状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国外碳金融法律制度及其启示 | 第22-30页 |
一、 碳金融法律制度产生的背景 | 第22-24页 |
(一) 碳金融法律制度产生的自然背景:气候变化 | 第22页 |
(二) 碳金融法律制度产生的国际背景:《公约》和《京都议定书》 | 第22-24页 |
二、 美国碳金融法律制度及实践 | 第24-26页 |
(一) 美国碳金融法律制度 | 第24-25页 |
(二) 美国碳金融实践 | 第25-26页 |
三、 欧盟碳金融法律制度及实践 | 第26-27页 |
(一) 欧盟碳金融法律制度 | 第26-27页 |
(二) 欧盟碳金融实践 | 第27页 |
四、 国外碳金融法律制度的启示 | 第27-30页 |
(一) 激励机制是碳金融制度的精髓 | 第28页 |
(二) 监管机制是碳金融制度实施的重要保障 | 第28页 |
(三) 责任制度是碳金融法律制度的关键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促进我国碳金融法律制度的构建 | 第30-37页 |
一、 构建碳金融法律制度的价值分析 | 第30-32页 |
(一) 构建碳金融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| 第30页 |
(二) 构建碳金融法律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| 第30-32页 |
1.我国已有政策法规为支撑 | 第30-31页 |
2.科技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| 第31页 |
3.国外先进的法律制度提供有益的经验 | 第31-32页 |
4.良好的国际法律环境 | 第32页 |
二、 构建碳金融法律制度的法律原则 | 第32-33页 |
(一) 公平原则 | 第32页 |
(二) 协调发展原则 | 第32-33页 |
三、 构建碳金融法律制度的立法模式选择 | 第33-34页 |
(一) 单独立法模式 | 第33页 |
(二) 整合和修改现有法律的立法模式 | 第33页 |
(三) 适用国际条约的模式 | 第33-34页 |
四、 构建碳金融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 | 第34-37页 |
(一) 建立激励制度 | 第34-35页 |
(二) 完善监管制度 | 第35页 |
(三) 完善责任制度 | 第35-37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37-38页 |
一、 主要结论 | 第37页 |
二、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| 第37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40页 |
致谢 | 第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