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| 第9-21页 |
一、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研究 | 第9-14页 |
(一) 疲劳的释义 | 第9页 |
(二) 运动疲劳病因、病机 | 第9-10页 |
(三) 运动疲劳与脏腑的关系 | 第10-11页 |
(四)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对策 | 第11-1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-14页 |
二、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学说及评定 | 第14-17页 |
(一)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学说 | 第14-16页 |
(二) 运动疲劳的评定 | 第1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-17页 |
三、艾灸对运动性疲劳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的研究 | 第17-21页 |
(一) 施灸材料的药性及作用 | 第17页 |
(二) 艾灸的温热效应与皮肤温度 | 第17-18页 |
(三) 艾灸的灸量 | 第18页 |
(四) 艾灸对神经—内分泌—免疫网络的影响 | 第18-1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-21页 |
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| 第21-32页 |
一、材料和方法 | 第21-23页 |
(一) 材料 | 第21页 |
(二) 方法 | 第21-23页 |
二、观察、检测指标 | 第23页 |
三、结果 | 第23-31页 |
(一) 空白对照组与单纯运动组的一般情况和检测指标的观察 | 第23-25页 |
(二) 单纯运动组和运动治疗各组的一般情况和检测指标观察 | 第25-3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1-32页 |
第三部分 讨论 | 第32-43页 |
一、抗运动性疲劳的灸疗选穴 | 第32-34页 |
二、负荷强度 | 第34-37页 |
三、负荷量 | 第37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3页 |
第四部分 结论和展望 | 第43-45页 |
一、结论 | 第43页 |
二、展望 | 第43-45页 |
致谢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