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果主义视角下的法律解释
内容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引言 | 第11-15页 |
(一)本文研究动机与目的 | 第11-13页 |
(二)研究综述 | 第13-15页 |
(三)本文结构安排 | 第15页 |
一、传统法学方法论的不足与后果解释的功能 | 第15-28页 |
(一)法律解释目标的争论 | 第15-20页 |
1.立法者意图说 | 第16-17页 |
2.读者意图说 | 第17-18页 |
3.法律文本说 | 第18-20页 |
(二)解释因素的问题 | 第20-26页 |
1.目的论解释与后果解释 | 第20-23页 |
2.解释因素间的位阶关系 | 第23-26页 |
(三)法律续造 | 第26-28页 |
1.法律内的续造 | 第26-27页 |
2.超越法律的续造 | 第27-28页 |
二、后果解释 | 第28-43页 |
(一 )后果概念及分类 | 第28-35页 |
1.法律后果与事实后果 | 第29-33页 |
2.直接后果与间接后果 | 第33-34页 |
3.内部后果与外部后果 | 第34-35页 |
(二)后果解释的操作步骤 | 第35-43页 |
1.划定后果解释适用范围 | 第35-38页 |
2.寻找后果 | 第38页 |
3.预测后果 | 第38-42页 |
4.后果评价 | 第42-43页 |
5.后果抉择 | 第43页 |
三、后果解释的合理性 | 第43-59页 |
(一)后果解释遭致的责难 | 第43-50页 |
1.危及法律确定性 | 第44-45页 |
2.招致复杂后果 | 第45-46页 |
3.有违宪政精神 | 第46-49页 |
4.悖逆司法功能 | 第49-50页 |
(二)后果解释的合理性 | 第50-55页 |
1.后果解释符合中国的实用理性 | 第50-52页 |
2.后果解释是可被证伪的科学知识 | 第52-53页 |
3.后果解释满足了能动司法的社会要求 | 第53-55页 |
(三)中国法院的政治性——考核方式决定思维方式 | 第55-59页 |
1.法院的调撤率指标 | 第56-57页 |
2.服判率与改判率 | 第57-58页 |
3.结案率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(一)著作类 | 第59-60页 |
(二)论文类 | 第60-62页 |
致谢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