棕(褐)地环境风险评价及其调控研究--以无锡市锡山区为例
摘要 | 第1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4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3-15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3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3-15页 |
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5-20页 |
·棕(褐)地研究 | 第15-16页 |
·棕(褐)地的概念 | 第15页 |
·棕(褐)地的成因 | 第15-16页 |
·棕(褐)地的整治 | 第16页 |
·环境风险评价及其调控研究 | 第16-18页 |
·棕(褐)地环境风险评价及其调控研究 | 第18-20页 |
·研究评述 | 第20页 |
·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20-24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·改进的NAS四步法 | 第21-22页 |
·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 | 第22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2-24页 |
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| 第24-30页 |
·相关概念的界定与比较 | 第24-25页 |
·棕(褐)地 | 第24页 |
·污染场地 | 第24-25页 |
·废弃地 | 第25页 |
·棕(褐)地环境风险评价的内涵 | 第25-27页 |
·环境风险评价 | 第25-26页 |
·与棕(褐)地有关的风险 | 第26页 |
·棕(褐)地环境风险评价的概念 | 第26-27页 |
·棕(褐)地环境风险评价的特征 | 第27页 |
·理论基础 | 第27-30页 |
·环境科学理论 | 第27-28页 |
·低碳经济理论 | 第28页 |
·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8-29页 |
·系统理论 | 第29-30页 |
第3章 我国棕(褐)地及其风险分析 | 第30-38页 |
·棕(褐)地概况分析 | 第30-31页 |
·棕(褐)地整治分析 | 第31-33页 |
·法律政策体系缺失 | 第31-32页 |
·修复技术体系缺失 | 第32页 |
·公众参与意识缺失 | 第32-33页 |
·棕(褐)地风险分析 | 第33-34页 |
·环境风险 | 第33页 |
·经济风险 | 第33-34页 |
·其他风险 | 第34页 |
·棕(褐)地整治案例分析 | 第34-38页 |
·沈阳铁西工业区 | 第34-36页 |
·北京首钢 | 第36-38页 |
第4章 棕(褐)地环境风险评价模型及调控体系 | 第38-50页 |
·棕(褐)地环境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| 第38-43页 |
·评价模型选择 | 第38-39页 |
·健康风险评价模型选择 | 第38-39页 |
·生态风险评价模型选择 | 第39页 |
·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| 第39-41页 |
·暴露评价模型 | 第40-41页 |
·风险表征模型 | 第41页 |
·生态风险评价模型 | 第41-42页 |
·数据统计与处理 | 第42-43页 |
·棕(褐)地环境风险调控体系研究 | 第43-50页 |
·棕(褐)地环境风险调控的内涵 | 第43-44页 |
·棕(褐)地环境风险调控体系的构建 | 第44-50页 |
·搭建棕(褐)地环境风险调控的外部环境 | 第44-45页 |
·制定棕(褐)地环境风险调控的实施方案 | 第45-47页 |
·健全棕(褐)地环境风险调控的保障体系 | 第47-50页 |
第5章 实证分析 | 第50-68页 |
·锡山区棕(褐)地现状 | 第50-53页 |
·锡山区城市概况 | 第50-51页 |
·锡山区工业概况 | 第51页 |
·锡山区棕(褐)地类型 | 第51-52页 |
·锡山区棕(褐)地样点选取 | 第52-53页 |
·锡山区棕(褐)地环境风险评价 | 第53-64页 |
·健康风险评价 | 第53-57页 |
·危害识别 | 第53-54页 |
·剂量—反应评估 | 第54-56页 |
·暴露评价 | 第56页 |
·风险表征 | 第56页 |
·风险可接受水平的确定 | 第56-57页 |
·生态风险评价 | 第57-58页 |
·不确定性分析 | 第58页 |
·环境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| 第58-64页 |
·健康风险分析 | 第59-63页 |
·生态风险分析 | 第63-64页 |
·锡山区棕(褐)地环境风险调控 | 第64-68页 |
·搭建锡山区棕(褐)地环境风险调控外部环境 | 第64-65页 |
·完善锡山区棕(褐)地环境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文件 | 第64页 |
·健全锡山区棕(褐)地环境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 | 第64-65页 |
·培养锡山区公众参与意识 | 第65页 |
·制定锡山区棕(褐)地环境风险调控实施方案 | 第65-66页 |
·理清锡山区棕(褐)地环境风险状况 | 第65页 |
·比较分析棕(褐)地环境风险控制技术 | 第65-66页 |
·确定锡山区棕(褐)地环境风险调控方案 | 第66页 |
·健全锡山区棕(褐)地环境风险调控保障体系 | 第66-68页 |
·完善锡山区棕(褐)地环境风险管理资金筹措方式 | 第66-67页 |
·衔接锡山区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 | 第67页 |
·建立长期监督系统 | 第67-68页 |
第6章 结语 | 第68-72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68-69页 |
·可能的创新 | 第69页 |
·研究方向上的创新 | 第69页 |
·研究内容上的创新 | 第69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69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8页 |
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78-79页 |
致谢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