爆破振动作用下平硐开挖前后边坡的动态响应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目录 | 第6-8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8-19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8-9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4页 |
| ·边坡稳定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| ·平硐开挖对边坡稳定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| ·爆破振动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·爆破地震波在边坡中传播规律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| ·露天矿概况 | 第14-18页 |
| ·矿区地质 | 第15-16页 |
| ·工程地质条件 | 第16页 |
| ·矿山的水文地质 | 第16-18页 |
| ·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| 第18-19页 |
| 第2章 平硐开挖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| 第19-31页 |
| ·概述 | 第19页 |
| ·FLAC3D简介 | 第19-22页 |
| ·FLAC3D的特点 | 第19-20页 |
| ·FLAC3D的特点求解流程 | 第20页 |
| ·FLAC3D的应用范围 | 第20-22页 |
| ·边坡模型及本构关系的确定 | 第22-23页 |
| ·边坡模型的建立 | 第22页 |
| ·模型本构关系的选取 | 第22-23页 |
| ·模型力学参数的确定 | 第23-24页 |
| ·岩石力学参数确定 | 第23-24页 |
| ·岩体力学参数确定 | 第24页 |
| ·平硐开挖对边坡的影响分析 | 第24-30页 |
| ·位移分析 | 第24-28页 |
| ·应力分析 | 第28-3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| 第3章 平硐开挖前后爆破振动对边坡的影响 | 第31-44页 |
| ·概述 | 第31页 |
| ·计算模型及参数 | 第31-34页 |
| ·模型的建立 | 第31-32页 |
| ·模型材料的赋值 | 第32页 |
| ·炸药爆炸的控制模型 | 第32-33页 |
| ·边界条件的设置 | 第33-34页 |
| ·平硐开挖前边坡的响应分析 | 第34-38页 |
| ·边坡的振速分析 | 第34-36页 |
| ·边坡的应力分析 | 第36-38页 |
| ·平硐开挖后边坡的响应分析 | 第38-42页 |
| ·边坡振速分析 | 第38-39页 |
| ·边坡的应力分析 | 第39-41页 |
| ·平硐的振速分析 | 第41-4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| 第4章 爆破振动监测与数据处理 | 第44-61页 |
| ·概述 | 第44-45页 |
| ·监测爆破振动的研究现状 | 第44页 |
| ·爆破振动监测的应用范围及特点 | 第44-45页 |
| ·爆破振动监测内容和方法 | 第45-46页 |
| ·爆破振动监测的内容 | 第45页 |
| ·爆破振动监测的方法 | 第45-46页 |
| ·爆破振动监测 | 第46-55页 |
| ·监测物理量的选择 | 第46-47页 |
| ·爆破振动监测仪器 | 第47-48页 |
| ·测点布置 | 第48-49页 |
| ·现场监测 | 第49-55页 |
| ·爆破地震波传播规律 | 第55-59页 |
| ·地震波传播衰减理论 | 第55-56页 |
| ·回归分析原理 | 第56-58页 |
| ·数据回归分析处理 | 第58-59页 |
| ·预测值与模拟结果的误差分析 | 第59页 |
| ·爆破地震效应控制措施 | 第59-6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|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1-63页 |
| ·结论 | 第61-62页 |
| ·展望 | 第62-63页 |
| 致谢 | 第63-6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主要研究成果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