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序言 | 第10-11页 |
一、 重大煤矿事故引发的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制问题的提出 | 第11-18页 |
(一) 煤矿安全生产事故行政问责不力导致矿难频发 | 第11-13页 |
1.重特大矿难所引发的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制问题 | 第11-12页 |
2.行政问责制与煤矿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制概念界定 | 第12-13页 |
3.完善煤矿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制的意义 | 第13页 |
(二) 国外部分国家煤矿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制及其借鉴 | 第13-16页 |
1.美国全面的行政问责方式及完善的法律法规 | 第13-15页 |
2.澳大利亚成熟的绩效评估行政问责模式 | 第15-16页 |
3.英国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及煤矿安全生产立法 | 第16页 |
(三) 煤矿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制与其他领域行政问责制的关系 | 第16-18页 |
1.煤矿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制的特殊性 | 第16-17页 |
2.煤炭领域与其他领域行政问责制的不同 | 第17-18页 |
二、 煤矿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制的构成 | 第18-22页 |
(一) 煤矿安全生产行政问责主体 | 第18-19页 |
1.同体行政问责主体 | 第18页 |
2.异体行政问责主体 | 第18-19页 |
(二) 煤矿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客体 | 第19页 |
1.对行政首长的行政问责 | 第19页 |
2.对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问责 | 第19页 |
(三) 煤矿安全生产行政问责范围 | 第19-20页 |
1.重大矿难责任事故问责 | 第19页 |
2.其他违法违规行为问责 | 第19-20页 |
(四) 煤矿安全生产行政问责程序 | 第20-21页 |
1.行政问责程序的基本内容 | 第20页 |
2.被问责官员的复出机制 | 第20-21页 |
(五) 煤矿安全生产行政问责结果 | 第21-22页 |
1.责任承担的种类 | 第21页 |
2.责任承担的方式 | 第21-22页 |
三、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制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22-27页 |
(一) 煤矿安全生产行政问责法律体系不健全 | 第22-23页 |
1.行政问责依据多为党内文件 | 第22-23页 |
2.各级地方政府行政问责规章存在缺陷 | 第23页 |
3.煤矿安全生产行政问责法律尚属空白 | 第23页 |
(二) 煤矿安全生产行政问责主体单一 | 第23-24页 |
1.同体问责缺乏权威性与透明性 | 第23-24页 |
2.行政异体问责严重缺位 | 第24页 |
(三) 煤矿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客体范围狭窄 | 第24-25页 |
1.行政问责客体多为行政首长 | 第24-25页 |
2.对一般公务人员的问责缺位 | 第25页 |
(四) 煤矿安全生产行政问责事由局限 | 第25-26页 |
1.局限于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| 第25页 |
2.偏重于事故后的责任追究 | 第25-26页 |
(五) 煤矿安全生产行政问责程序不完善 | 第26-27页 |
1.发起方式不规范,运行过程不透明 | 第26页 |
2.缺乏权利救济程序,复出程序不完善 | 第26-27页 |
四、 完善我国煤矿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制的具体对策 | 第27-31页 |
(一) 健全煤矿安全生产行政问责法律体系 | 第27-28页 |
1.制定统一的行政问责法律规范 | 第27页 |
2.完善地方政府行政问责规章 | 第27-28页 |
(二) 完善同体问责,加强异体问责 | 第28-29页 |
1.同体问责应为我国行政问责主导 | 第28页 |
2.多元异体行政问责制的优势 | 第28-29页 |
(三) 明确煤矿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客体 | 第29页 |
1.合理划分各行政主体的职责权限 | 第29页 |
2.一般公务人员应成为行政问责客体 | 第29页 |
(四) 扩大煤矿安全生产行政问责范围 | 第29-30页 |
1.加强对重特大责任事故的行政问责力度 | 第29页 |
2.未造成事故的违法违规行为应予以问责 | 第29-30页 |
(五) 完善煤矿安全生产行政问责程序规范 | 第30-31页 |
1.制定合理的行政问责程序 | 第30页 |
2.明确被问责官员的复出程序 | 第30-31页 |
结语 | 第31-3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2-34页 |
致谢 | 第34-3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