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意识哲学”向“语言哲学”的转向--巴赫金《弗洛伊德主义 批判纲要》之探究
| 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引言 | 第8-17页 |
| 第一章 巴赫金对弗洛伊德主义的阐述 | 第17-28页 |
| ·弗洛伊德主义批判的历史语境 | 第17-20页 |
| ·哲学背景 | 第17-20页 |
| ·心理学现状 | 第20页 |
| ·弗洛伊德主义理论方法的解析 | 第20-28页 |
| ·巴赫金语言哲学的哲学美学基础 | 第20-21页 |
| ·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武器 | 第21-24页 |
| ·语言作为精神分析分析的理论 | 第24-28页 |
| ·作为非语言的无意识 | 第24-26页 |
| ·语言与意识/无意识的关系 | 第26-28页 |
| 第二章 巴赫金对精神分析语言的批判 | 第28-32页 |
| ·无意识存在时空上的不完整性 | 第28-30页 |
| ·时间上的超时间性(过去指向性)与空间上的外位性 | 第28-29页 |
| ·作为一种观念存在的过去事件 | 第29-30页 |
| ·巴赫金对无意识语言的批判 | 第30-32页 |
| ·从语言的生理性到语言的历史性 | 第30页 |
| ·从语言的个人主观主义到语言的社会实践性 | 第30-32页 |
| 第三章 巴赫金语言哲学的转向 | 第32-39页 |
| ·语言与意识的关系 | 第32-35页 |
| ·从外在语言(意识)到官方意识 | 第32-33页 |
| ·从内在语言(无意识)到非官方意识 | 第33-35页 |
| ·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| 第35-37页 |
| ·语言与日常意识形态 | 第35-36页 |
| ·语言与官方意识形态 | 第36-37页 |
| ·超语言理论的提出 | 第37-39页 |
| 第四章 巴赫金语言转向的美学价值 | 第39-45页 |
| ·对精神分析学的意义 | 第39-41页 |
| ·对文艺学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| 第41-43页 |
| ·对巴赫金“间性”意义实现的价值 | 第43-45页 |
| 结语 | 第45-4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7-50页 |
| 攻读硕士学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50-51页 |
| 致谢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