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一般工业技术论文--工程材料学论文--特种结构材料论文

金及金钯核壳纳米粒子的形状、结构调控及其对铃木反应的催化性能研究

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15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5-27页
   ·核壳结构贵金属纳米粒子第15-17页
     ·纳米材料的特性第15-16页
     ·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第16-17页
   ·贵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第17-19页
   ·纳米粒子生长机理第19-21页
   ·贵金属纳米粒子的形貌控制第21-23页
   ·纳米粒子的表征方法第23-24页
   ·铃木反应(Suzuki 偶联反应)第24-26页
   ·本论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第26-27页
第二章 实验条件及主要测试方法第27-31页
   ·试剂和材料第27-28页
   ·实验仪器第28页
   ·测试方法第28-31页
     ·紫外光谱分析(UV-Vis)第29页
     ·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第29页
     ·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(HR-TEM)第29页
     ·X 射线衍射(XRD)第29-30页
     ·样品组成分析(ICP)第30页
     ·核磁共振波谱(NMR)第30-31页
第三章 不同形貌 Au 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第31-53页
   ·二十面体 Au 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第31-43页
     ·二十面体 Au 纳米粒子的制备过程第31-33页
     ·种子生长法初步生长过程的研究第33-35页
     ·二十面体 Au 纳米粒子的影响因素研究第35-43页
       ·种子加入速度的影响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·种子加入量的影响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·前驱体浓度的影响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·封端剂的影响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·还原剂量的影响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·种子生长法制备的 Au 纳米粒子的稳定性第42-43页
   ·棒状 Au 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第43-49页
     ·棒状 Au 纳米粒子的制备过程第43-44页
     ·棒状 Au 纳米粒子的影响因素研究第44-49页
       ·金前驱体量的影响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·离心及清洗对棒状 Au 纳米粒子形貌的影响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·种子生长法制备的棒状 Au 纳米粒子的稳定性第48-49页
   ·凹面 Au 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第49-51页
     ·奥斯瓦尔德熟化方法制备凹面 Au 纳米粒子第49页
     ·金种子诱导熟化方法制备凹面 Au 纳米粒子第49-50页
     ·凹面 Au 纳米粒子的表征第50-51页
   ·化学试剂中的杂质对纳米粒子形貌的影响第51-52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52-53页
第四章 不同形貌 Au@Pd 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第53-67页
   ·球状 Au@Pd 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第53-58页
     ·球状 Au@Pd 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第53-54页
     ·球状 Au@Pd 核壳纳米粒子的影响因素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·还原剂量的影响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·前驱体量的影响第56-58页
   ·棒状 Au@Pd 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第58-66页
     ·棒状 Au@Pd 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第58-59页
     ·棒状 Au@Pd 核壳纳米粒子的影响因素第59-66页
       ·钯前驱体的量的影响第59-64页
       ·相同体系下不同长径比的棒状金纳米粒子包钯第64-66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66-67页
第五章 不同形貌 Au@Pd 核壳纳米粒子对 Suzuki 反应的催化性能研究第67-79页
   ·球状 Au@Pd 核壳纳米粒子对 Suzuki 反应的催化性能研究第67-74页
     ·实验步骤第67-69页
  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69-74页
   ·棒状 Au@Pd 核壳纳米粒子的催化性能研究第74-75页
     ·实验步骤第74页
  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74-75页
   ·Au@Pd 核壳纳米粒子的可循环催化性能研究第75-78页
     ·实验步骤第75页
  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75-78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78-79页
第六章 结论第79-81页
参考文献第81-85页
致谢第85-86页
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6-87页
作者与导师简介第87-88页
附件第88-89页

论文共8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聚碳酸酯复合材料电学和力学性能的研究
下一篇:聚合物/炭黑复合材料导电和增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