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地球物理学论文--空间物理论文--电离层物理论文

利用GPS双频观测值研究电离层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目录第7-10页
第1章 绪论第10-15页
   ·全球导航定位系统概述第10-11页
   ·电离层的发展现状与研究情况第11-13页
     ·电离层的探测技术第11-12页
     ·电离层的研究理论与方法第12-13页
   ·本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第13-15页
     ·论文研究的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 ·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第14-15页
第2章 GPS 观测方程及观测数据的处理第15-27页
   ·GPS 信号构成第15页
   ·GPS 的时间基准和坐标框架第15-21页
     ·时间系统第16页
     ·坐标框架第16-18页
     ·GPS 定位的观测方程第18-19页
     ·GPS 双频观测值的不同线性组合方式第19-21页
   ·利用载波相位观测值平滑伪距第21-24页
   ·GPS 卫星的星历及数据处理第24-27页
     ·广播星历计算卫星的坐标第24-25页
     ·精密星历计算卫星的坐标第25-27页
第3章 电离层结构特性及计算原理第27-35页
   ·电离层的分层结构第27-28页
   ·电离层的折射指数以及群速度,相速度第28-29页
   ·电离层折射延迟误差第29-30页
   ·电离层的电子含量及其计算原理第30-33页
     ·电子含量 TEC第30-31页
     ·利用 GPS 双频电子含量的计算原理第31-33页
   ·国际 GPS 服务中心对电离层的研究第33-35页
第4章 电离层电子含量 TEC 的计算第35-49页
   ·电离层的参考坐标系第35-36页
   ·电离层的投影函数模型第36-38页
     ·单层电离层模型 SLM 投影函数第36-37页
     ·Klobuchar 模型投影函数第37页
     ·[1996]欧吉坤经过修改后提出的分段取值的投影函数第37页
     ·[1987] sovesr、Fnaselow 提出双层电离层投影模型第37-38页
   ·卫星的高度角和方位角的计算第38页
   ·电离层足下点SIP以及穿刺点的经纬度的计算第38-41页
     ·电离层足下点的地理经纬度的计算第39-40页
     ·电离层足下点的地磁纬度的计算第40页
     ·电离层穿刺点IPP的地理经纬度的计算第40-41页
   ·电离层的计算模型第41-48页
     ·广播星历预报模型(Klobuchar 模型)第42页
     ·三角级数函数模型第42-44页
     ·多项式函数模型第44-45页
     ·球谐函数模型第45-46页
     ·格网电离层模型第46-48页
   ·电离层 VTEC 值的计算流程第48-49页
第5章 电离层程序的设计和分析第49-64页
   ·原始观测数据的处理第49页
   ·根据三种实验模型计算 DCB 和电子含量 VTEC 值比较第49-52页
   ·利用格网电离层模型和实际计算模型的比较试验第52-55页
     ·在一天正常情况下内插模型和实际计算模型的比较第52-54页
     ·天空异常变化时格网内插模型的精度分析第54-55页
   ·单站计算的卫星 DCB 和多站计算的卫星 DCB 比较第55-57页
   ·根据全球单站计算的 VTEC 值进行研究与分析第57-64页
第6章 本文的结论和今后的研究工作第64-66页
   ·论文的研究总结第64页
   ·论文不足及今后可以继续研究工作主要有:第64-66页
致谢第66-67页
参考文献第67-70页

论文共7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GPS技术在地铁控制网测量中的应用研究
下一篇:决策树算法在GIS中的应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