沿海地区风场特性实测分析与大跨度桥梁抖振响应研究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7页 |
·悬索桥发展历程 | 第13-16页 |
·桥梁风工程的发展 | 第16-17页 |
·大跨度桥梁斜风作用下的抖振响应研究 | 第17-18页 |
·大跨度桥梁现场实测研究 | 第18-24页 |
·风场特性实测研究 | 第19-23页 |
·主梁抖振响应现场实测研究 | 第23-24页 |
·本文研究背景 | 第24-25页 |
·本文研究的工作 | 第25-27页 |
·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5-26页 |
·本文所做的工作 | 第26-27页 |
第2章 风场特性现场实测和分析技术 | 第27-46页 |
·概述 | 第27页 |
·自然风特性参数 | 第27-37页 |
·平均风速、平均风向和平均风攻角 | 第27-29页 |
·平均风剖面 | 第29-30页 |
·紊流强度和阵风因子 | 第30-31页 |
·摩擦速度 | 第31-32页 |
·紊流积分尺度 | 第32-33页 |
·脉动风速紊流功率谱密度 | 第33-37页 |
·紊流空间相关性 | 第37页 |
·风场特性的现场实测研究 | 第37-45页 |
·风场特性观测—仪器及测量位置 | 第37-42页 |
·原始实测数据的预处理 | 第42页 |
·桥面高度风攻角测量数据修正 | 第42-44页 |
·非平稳脉动风速的处理 | 第44-4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3章 沿海地区强风特性实测结果分析 | 第46-66页 |
·强风实测结果分析 | 第46-53页 |
·平均风速、风向和风攻角 | 第47-48页 |
·紊流强度和阵风因子 | 第48-49页 |
·摩擦速度 | 第49-50页 |
·紊流积分尺度 | 第50-51页 |
·紊流强度与紊流积分尺度相关性 | 第51页 |
·脉动风速紊流功率谱 | 第51-53页 |
·季风风场特性实测分析 | 第53-64页 |
·平均风速和风向 | 第54-55页 |
·平均风速剖面及特点 | 第55-57页 |
·紊流强度、阵风因子 | 第57-59页 |
·摩擦速度 | 第59页 |
·紊流积分尺度 | 第59-60页 |
·脉动风速功率谱密度函数 | 第60-62页 |
·脉动风速空间相关性 | 第62-6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4-66页 |
第4章 斜风下主梁抖振响应现场实测及风洞试验研究 | 第66-77页 |
·大跨度桥梁抖振响应现场实测 | 第66-72页 |
·抖振响应现场实测观测仪器以及观测位置 | 第66-67页 |
·常用坐标系 | 第67-68页 |
·GPS坐标系转换 | 第68-69页 |
·施工阶段主梁实测抖振响应分析 | 第69-70页 |
·成桥状态抖振位移测量 | 第70-72页 |
·大跨度桥梁抖振响应全桥气弹模型风洞试验研究 | 第72-76页 |
·全桥气弹模型设计原则 | 第72-73页 |
·全桥气弹模型设计 | 第73-75页 |
·斜风作用下成桥态主梁的抖振试验 | 第75-7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第5章 分离式钢箱梁断面风荷载及气动导纳研究 | 第77-108页 |
·概述 | 第77页 |
·断面风压测量 | 第77-80页 |
·风压测量系统 | 第77-78页 |
·现场风压实测布置 | 第78-79页 |
·节段模型测压模型风洞试验 | 第79-80页 |
·风压数据处理 | 第80-84页 |
·瞬时风压系数 | 第80-81页 |
·平均风压系数 | 第81页 |
·脉动风压系数均方根 | 第81页 |
·静力三分力系数 | 第81-82页 |
·基于斜风分解法的静力三分力 | 第82页 |
·气动导纳函数 | 第82-84页 |
·节段模型测压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84-92页 |
·模型平均压力系数分布特征 | 第84-89页 |
·模型脉动压力分布特征 | 第89-92页 |
·现场压力实测结果 | 第92-97页 |
·现场实测平均压力分布特征 | 第92-93页 |
·现场实测脉动压力系数分布 | 第93-95页 |
·现场实测与风洞试验对比研究 | 第95-97页 |
·斜风作用下断面静力三分力系数 | 第97-100页 |
·分离式箱梁断面气动导纳 | 第100-10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7-108页 |
第6章 大跨度桥梁抖振响应分析 | 第108-120页 |
·概述 | 第108页 |
·基于虚拟激励法大跨度桥梁抖振响应分析 | 第108-112页 |
·颤振导数修正 | 第112-113页 |
·结构动力特性 | 第113-116页 |
·主梁抖振响应计算和试验结果的对比 | 第116-11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9-120页 |
第7章 结论及展望 | 第120-124页 |
致谢 | 第124-1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5-13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3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