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引言 | 第8-16页 |
(一)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8-10页 |
1.选题背景 | 第8-9页 |
2.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(二)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0-15页 |
1.社会管理理论 | 第10-11页 |
2.延安精神理论 | 第11-14页 |
3.总结 | 第14-15页 |
(三) 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(四)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二、 创新社会管理与延安精神的理论基础 | 第16-29页 |
(一) 创新社会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| 第16-17页 |
1.社会管理及其主要功能 | 第16页 |
2.创新社会管理的界定 | 第16-17页 |
(二) 延安精神逻辑分析 | 第17-22页 |
1.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| 第17-19页 |
2.延安精神的来源及本质 | 第19-22页 |
(三) 创新社会管理与延安精神关系剖析 | 第22-29页 |
1.延安时期社会管理的成功点 | 第22-25页 |
2.延安时期社会管理对当代的启示 | 第25-26页 |
3.延安精神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内在联系 | 第26-29页 |
三、 创新社会管理视域下弘扬延安精神的重新定位 | 第29-32页 |
(一) 创新社会管理视域下弘扬延安精神的必要性 | 第29-30页 |
1.弘扬延安精神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题中应有之意 | 第29页 |
2.弘扬延安精神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必然要求 | 第29-30页 |
3.弘扬延安精神是党和人民完成宏伟历史任务的现实需要 | 第30页 |
(二) 创新社会管理视域下弘扬延安精神的现实困境 | 第30-31页 |
1.对延安精神的认识不到位 | 第30-31页 |
2.多元思想对价值取向的影响 | 第31页 |
3.落后体制的制约 | 第31页 |
(三) 创新社会管理对弘扬延安精神的新要求 | 第31-32页 |
四、 创新社会管理视域下弘扬延安精神的路径探讨 | 第32-35页 |
(一) 践行科学发展观,在创新社会管理中不断为延安精神增添新的内容 | 第32页 |
(二) 培养高素质的领导干部,使其成为弘扬延安精神的先锋载体 | 第32-33页 |
(三)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,从体制上保障延安精神的价值尺度地位 | 第33页 |
(四)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,在社会“软管理”中强化延安精神的作用 | 第33-34页 |
(五) 以人为本,共享发展红利,从根本上保证延安精神的发展方向 | 第34页 |
(六) 拓宽宣传渠道,使延安精神的感染力渗透到百姓日常生活 | 第34-35页 |
五、 创新社会管理视域下弘扬延安精神的未来展望 | 第35-36页 |
注释 | 第36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41页 |
后记 | 第41-42页 |
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