钱澄之《田间诗学》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1页 |
| 绪论 | 第11-17页 |
| 一、研究缘起 | 第11-14页 |
| 二、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| 三、预期成果 | 第16-17页 |
| 第一章 《田间诗学》的撰述背景 | 第17-35页 |
| 第一节 钱澄之及其时代 | 第17-30页 |
| 第二节 《田间诗学》的学术背景 | 第30-35页 |
| 第二章 《田间诗学》的基本《诗》学观念 | 第35-51页 |
| 第一节 《诗》的功用在于政治教化 | 第35-39页 |
| 第二节 二《南》的题旨考辨 | 第39-41页 |
| 第三节 《国风》的次第及其对周代社会变迁的折射 | 第41-45页 |
| 第四节 区分大小《雅》的标准在于风格与功用的不同 | 第45-48页 |
| 第五节 《鲁颂》的特殊性 | 第48-51页 |
| 第三章 《田间诗学》对《诗序》的解读 | 第51-76页 |
| 第一节 总论《诗序》 | 第51-61页 |
| 第二节 辨析《小序》 | 第61-76页 |
| 第四章 《田间诗学》的训诂成就及其不足 | 第76-89页 |
| 第一节 《田间诗学》的训诂成就 | 第76-82页 |
| 第二节 《田间诗学》训诂之不足 | 第82-89页 |
| 第五章 《田间诗学》对《诗》内容的考释 | 第89-134页 |
| 第一节 考释《诗》中的礼制 | 第89-98页 |
| 第二节 彰显《诗》中的周代地域风俗 | 第98-103页 |
| 第三节 考证《诗》中的本事 | 第103-117页 |
| 第四节 引史事佐证类比解《诗》 | 第117-124页 |
| 第五节 引诗文熟语解《诗》 | 第124-127页 |
| 第六节 引他说敷衍《诗》义 | 第127-130页 |
| 第七节 从文学的角度鉴赏《诗》 | 第130-134页 |
| 第六章 融汇在《田间诗学》中的遗民情愫 | 第134-141页 |
| 第一节 沧海变余吾道在——怀念故明 | 第134-139页 |
| 第二节 青山别后旧交贫——征存文献 | 第139-141页 |
| 第七章 《田间诗学》的地位与影响 | 第141-165页 |
| 第一节 《田间诗学》异于乾嘉《诗》学主流的特质 | 第141-160页 |
| 第二节 《田间诗学》对清代及后世《诗》学的影响 | 第160-165页 |
| 结语 | 第165-16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67-177页 |
| 后记 | 第177-178页 |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1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