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社会科学总论论文--社会学论文--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

基于互联网的社交网络研究--一种技术与社会互动的视角

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15页
导论第15-38页
 第一节 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第15-20页
  一、研究缘起第15-18页
  二、研究意义第18-20页
 第二节 关于社交网络的文献综述第20-33页
  一、关于社交网络理论的研究第20-22页
  二、关于基于互联网的社交网络理论的研究第22-26页
  三、国内学者对社会网络和社交网络理论的研究第26-31页
  四、国内外关于社交网络理论的研究述评第31-33页
 第三节 关于社交网络的论题研究框架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33-38页
  一、研究内容第33-35页
  二、研究方法第35-36页
  三、研究的创新点第36-38页
第一章 互联网上的社交网络进化史第38-55页
 第一节 互联网的诞生第38-39页
 第二节 互联网上的社交网络技术进化图谱第39-53页
  一、历时性社交网络的主要形式第40-46页
  二、共时性社交网络的主要形式第46-50页
  三、单向性社交网络第50-51页
  四、专门的社交网站第51-53页
 总结第53-55页
第二章 社交网络的双重属性第55-78页
 第一节 社交网络的技术属性第55-62页
  一、社交网络的硬技术事实第55-57页
  二、社交网络的软技术事实第57-58页
  三、技术属性所折射的意义第58-62页
 第二节 社交网络的社会属性第62-67页
  一、社交网络的关系存在第62-63页
  二、社交网络的文化存在第63-64页
  三、社交网络的价值观存在第64-66页
  四、社交网络的资本存在第66-67页
 第三节 社交网络的整合——技术性与社会性的互动第67-76页
  一、技术与社会的分离——线上与线下的阻隔第68-70页
  二、技术与社会的交融——线上与线下的互补第70-73页
  三、技术与社会的一体——线上与线下的合一第73-76页
 总结第76-78页
第三章 社交网络——影响政治改革的新变量第78-99页
 第一节 浮动于政治背后的社交网络身影第78-86页
  一、社交网络在美国大选中初露头角第79-81页
  二、社交网络在北非中东“颜色革命”中大显身手第81-84页
  三、社交网络影响政治的原因分析第84-86页
 第二节 社交网络在政治生活中的具体表现第86-91页
  一、社交网络塑造了政治信仰第87-88页
  二、社交网络再造了行政效率第88-89页
  三、社交网络提高了社会参与第89-90页
  四、社交网络推动了政治社会化第90-91页
 第三节 社交网络与市民社会第91-97页
  一、市民社会的演变轨迹第91-93页
  二、社交网络对市民社会的积极作用第93-97页
 总结第97-99页
第四章 社交网络——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第99-118页
 第一节 社交网络的经济相关性第99-104页
  一、建设社交网络需要一定的资金第99-101页
  二、获取经济收入是建立社交网络的目的之一第101-102页
  三、建成后的社交网络将带来经济效益第102-104页
 第二节 社交网络对生产者的影响第104-111页
  一、社交网络使生产者发现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第104-106页
  二、社交网络使生产者开辟一个新的交易市场第106-107页
  三、社交网络使生产者找到一种新的营销模式第107-109页
  四、社交网络使生产者建立一种新的服务手段第109-111页
 第三节 社交网络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之影响第111-116页
  一、作为搜寻者身份存在的消费者——社交网络影响了获取资讯的渠道第111-112页
  二、作为购买者身份存在的消费者——社交网络影响了购买商品的习惯第112-113页
  三、作为传播者身份存在的消费者——社交网络影响了共享信息的方式第113-115页
  四、作为反馈者身份存在的消费者——社交网络影响了生产商品的过程第115-116页
 总结第116-118页
第五章 社交网络——创造文化生产的新工具第118-132页
 第一节 社交网络——文化的毁坏者还是重建者第118-124页
  一、一种文化悲观主义的观点第119-121页
  二、一种文化乐观主义的观点第121-122页
  三、持平地看到社交网络对文化的影响第122-124页
 第二节 社交网络促进了大众文化的繁荣第124-130页
  一、解读大众文化第124-126页
  二、社交网络影响中的大众文化第126-128页
  三、利用社交网络克服传统大众文化的弊病,创造一个崭新的大众文化第128-130页
 总结第130-132页
第六章 社交网络与生活世界的相遇第132-156页
 第一节 生活世界的理论渊源及发展第132-138页
  一、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第132-134页
  二、海德格尔的生活世界理论第134-135页
  三、许茨的生活世界理论第135-137页
  四、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第137-138页
 第二节 社交网络与生活世界的交汇点第138-147页
  一、社交网络与生活世界交汇于日常的生活之中第138-140页
  二、社交网络与生活世界交汇于主体间性的世界里第140-142页
  三、社交网络与生活世界交汇于象征符号的空间里第142-144页
  四、社交网络与生活世界交汇于技术的王国中第144-147页
 第三节 社交网络对生活世界的改造第147-154页
  一、社交网络使生活世界更个性化第147-149页
  二、社交网络使生活世界更生活化第149-150页
  三、社交网络使生活世界祛魅化第150-151页
  四、社交网络使生活世界去殖民化第151-154页
 总结第154-156页
第七章 中国社交网络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第156-171页
 第一节 社交网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第156-160页
  一、社交网络的雏形化阶段第156-157页
  二、社交网络的表象化阶段第157-158页
  三、社交网络的娱乐化阶段第158页
  四、社交网络的社交化阶段第158-160页
 第二节 社交网络——当今中国社会的变革力量第160-165页
  一、社交网络引发对个人道德的拷问第160-161页
  二、社交网络引起对社会制度的反思第161-163页
  三、社交网络引燃对事实真相的追求第163-164页
  四、社交网络引爆对熟人社会的冲击第164-165页
 第三节 中国的社交网络将走向何方第165-171页
  一、中国的社交网络应该坚持走中国化的道路第165-166页
  二、中国的社交网络应该坚持走世界化的道路第166-167页
  三、中国的社交网络应该坚持走多元化的道路第167-168页
  四、中国的社交网络应该坚持走人本化的道路第168-169页
  总结第169-171页
结语第171-175页
参考文献第175-185页
后记第185-186页

论文共18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论当代中国司法上的价值观冲突与整合
下一篇: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