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宁弓长岭沉积变质型铁矿热液改造作用及其成矿意义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| ·选题意义与项目依托 | 第10-11页 |
| ·地理位置与自然概况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| 第12-14页 |
| ·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·存在问题 | 第13-14页 |
| ·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| ·研究思路 | 第14-15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| ·完成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| 第16-19页 |
| ·完成工作量 | 第16-17页 |
| ·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| 第17-19页 |
|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19-24页 |
| ·大地构造背景 | 第19-21页 |
| ·地层 | 第21-22页 |
| ·构造 | 第22页 |
| ·岩浆岩 | 第22页 |
| ·区域矿产 | 第22-24页 |
|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| 第24-37页 |
| ·矿区地质 | 第24-29页 |
| ·矿区地层 | 第24-28页 |
| ·矿区构造 | 第28-29页 |
| ·矿区岩浆岩 | 第29页 |
| ·贫矿特征 | 第29-30页 |
| ·富矿特征 | 第30-32页 |
| ·围岩蚀变及成矿阶段 | 第32-37页 |
| 第4章 蚀变岩的岩石矿物学特征 | 第37-48页 |
| ·蚀变岩的岩石学特征 | 第37-38页 |
| ·蚀变岩的矿物学特征 | 第38-39页 |
| ·蚀变岩的矿物化学特征 | 第39-47页 |
| ·小结 | 第47-48页 |
| 第5章 流体包裹体研究 | 第48-58页 |
| ·样品特征 | 第48-49页 |
| ·流体包裹体研究 | 第49-53页 |
| ·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| 第49-50页 |
| ·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 | 第50-53页 |
| ·激光拉曼探针分析 | 第53-54页 |
| ·热液流体的演化特征 | 第54-56页 |
| ·小结 | 第56-58页 |
| 第6章 矿石及蚀变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| 第58-81页 |
| ·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| 第58-60页 |
| ·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| 第60-65页 |
| ·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| 第65-71页 |
| ·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| 第71-74页 |
| ·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| 第74-77页 |
| ·碳-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| 第77-79页 |
| ·小结 | 第79-81页 |
| 第7章 热液改造年代学研究 | 第81-94页 |
| ·锆石 SHRIMP U-Pb 定年结果及其意义 | 第82-85页 |
| ·硫化物 Re-Os 定年结果及其意义 | 第85-90页 |
| ·黑云母 Ar-Ar 定年结果及其意义 | 第90-91页 |
| ·小结 | 第91-94页 |
| 第8章 富铁矿成因及成矿时代探讨 | 第94-103页 |
| ·蚀变岩与富矿的成因 | 第94-95页 |
| ·富矿成矿机制 | 第95-98页 |
| ·热液改造作用与富矿成矿时限 | 第98-101页 |
| ·主要结论 | 第101-103页 |
| 致谢 | 第103-10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4-112页 |
|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| 第112-1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