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--国民经济管理论文--能源管理论文

石油危机后美国能源政策制定的政治经济学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15页
第1章 导论第15-36页
   ·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5-18页
     ·选题背景第15-16页
     ·研究目的第16-17页
     ·研究意义第17-18页
   ·文献综述第18-31页
     ·关于经济政策的一般理论研究第18-26页
     ·美国能源政策的理论研究第26-31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31-32页
     ·历史分析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第31-32页
     ·政治分析与经济分析相结合第32页
   ·论文结构及主要论点第32-34页
     ·论文的结构第32-33页
     ·主要论点第33-34页
   ·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34-36页
第2章 美国能源政策的制定与决策过程第36-61页
   ·美国能源政策的制度框架第36-44页
     ·国会能源政策的制定过程第37-39页
     ·总统能源政策制定权限第39-40页
     ·行政机构能源政策的制定权限及制度设计第40-44页
   ·美国能源政策决策和执行机构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第44-52页
     ·国会议员能源政策倾向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第45-48页
     ·总统能源政策倾向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第48-50页
     ·行政机构能源政策倾向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第50-52页
   ·利益集团在美国能源政策制定中的作用第52-61页
     ·利益集团的概念及类型第52-55页
     ·与能源政策相关的利益集团第55-56页
     ·利益集团影响能源政策的方式第56-61页
第3章 石油危机后美国能源政策的演变第61-80页
   ·应对危机为主的能源政策第61-71页
     ·能源政策制定的历史背景第62-63页
     ·尼克松政府的能源政策第63-64页
     ·福特政府的能源政策第64-65页
     ·卡特政府能源政策的调整第65-66页
     ·美国实行应对危机为主的能源政策的政治原因及约束条件第66-71页
   ·市场主导型能源政策第71-76页
     ·里根经济学与能源政策的转变第72-73页
     ·老布什政府的能源政策与《1992 年能源政策法案》第73页
     ·克林顿政府能源政策第73-75页
     ·美国能源政策变革失败的政治阻力第75-76页
   ·美国 3E 协调为主的能源政策第76-80页
     ·小布什政府能源政策的内容第76-78页
     ·能源危机与环境保护的博弈第78-80页
第4章 美国能源政策的发展趋势第80-100页
   ·气候变化与美国能源政策转向第80-83页
     ·美国能源政策发展趋势第80-81页
     ·气候变化利益因素第81-83页
   ·奥巴马能源政策的新进展第83-92页
     ·奥巴马能源新政策的背景第84-87页
     ·奥巴马能源新政的内容第87-90页
     ·奥巴马能源新政策的目标第90-92页
   ·奥巴马能源政策形成的博弈过程第92-98页
     ·民主党和共和党第93-94页
     ·国会与行政部门第94-95页
     ·传统能源与新兴能源行业第95-97页
     ·联邦政府、州政府与环保组织第97-98页
   ·未来展望第98-100页
第5章 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看美国对华能源政策第100-121页
   ·美国对华能源政策第一阶段第100-103页
     ·美国对华合作型能源政策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·美国对华合作型能源政策的影响因素第101-103页
   ·美国对华合作与竞争并存型能源政策第103-109页
     ·美国对华合作与竞争型能源政策内容第103-105页
     ·美国对华能源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第105-109页
   ·利益集团与中美能源贸易第109-116页
     ·中美清洁能源贸易现状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·中美清洁能源贸易摩擦第111-113页
     ·美国对华能源政策 301 调查的政治经济动机第113-116页
   ·中国的应对策略第116-121页
     ·明晰美国对华既合作又竞争的能源政策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·加强双边合作以加深两国互信第117-118页
     ·积极开发国内清洁能源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·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能源政策第119页
     ·加强与美国政界及利益集团的沟通第119-121页
参考文献第121-133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其他科研成果第133-134页
后记第134页

论文共13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扩展的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
下一篇:当代中国公共产品供需选择制度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