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37页 |
| ·兔毛纤维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0-12页 |
| ·兔毛纤维的种类及机械分梳技术的进展 | 第12-15页 |
| ·兔毛的种类及生产加工 | 第12-13页 |
| ·兔毛机械分梳技术的进展 | 第13-15页 |
| ·兔毛纤维的纺纱和编织技术的进展 | 第15-17页 |
| ·纯兔绒纤维的纺纱技术 | 第15-16页 |
| ·精纺纯兔绒针织物的编织技术 | 第16-17页 |
| ·兔毛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| 第17-24页 |
| ·兔毛的化学成分 | 第17-18页 |
| ·兔毛的外观形态与组织结构 | 第18-24页 |
| ·兔毛纤维的性能 | 第24页 |
| ·兔毛纤维特殊的粘并现象 | 第24-26页 |
| ·精纺纯兔绒针织物的染色和整理技术 | 第26-33页 |
| ·精纺纯兔绒针织物的染色技术 | 第26-27页 |
| ·精纺纯兔绒针织物的整理技术 | 第27-33页 |
| ·兔毛纤维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33-34页 |
| ·本项目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34-35页 |
| ·本项目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35-37页 |
|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37-44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37-38页 |
| ·兔毛纤维及其制品 | 第37页 |
| ·化学药品 | 第37-38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38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38-40页 |
| ·前处理 | 第38页 |
| ·兔毛表面剥鳞改性 | 第38-39页 |
| ·乙烯基单体溶液增重工艺 | 第39页 |
| ·粘合剂 101/交联剂 EH 整理 | 第39页 |
| ·巯基乙酸汽蒸整理 | 第39页 |
| ·微波接枝聚合 | 第39-40页 |
| ·聚氨酯 PU 整理 | 第40页 |
| ·兔毛织物整理耐水洗性实验 | 第40页 |
| ·测试及评价方法 | 第40-44页 |
| ·兔毛针织物掉毛量评价 | 第40-41页 |
| ·增重率及增重效率 | 第41页 |
| ·兔毛纤维卷曲数测定 | 第41页 |
| ·兔毛纤维的散湿吸湿测试 | 第41-42页 |
| ·兔毛纤维的回潮率测试 | 第42页 |
| ·扫描电镜的测试 | 第42页 |
| ·热失重分析 | 第42页 |
| ·傅立叶衰减全反射(FTIR-ATR)光谱 | 第42页 |
| ·红外光谱(FTIR) | 第42页 |
| ·色牢度测试 | 第42-44页 |
| 第三章 兔毛纤维的化学改性方法研究 | 第44-71页 |
| ·乙烯基单体及兔毛针织物的掉毛 | 第44-55页 |
| ·乙烯基单体溶液接枝工艺优化 | 第44-49页 |
| ·基于乙烯基单体接枝改性的兔毛针织物整理 | 第49-50页 |
| ·兔毛纤维针织物防掉毛效果评价 | 第50-55页 |
| ·其它整理剂整理与兔毛针织物掉毛量的关系 | 第55-61页 |
| ·交联剂或粘合剂 | 第55-56页 |
| ·兔毛纤维的巯基乙酸汽蒸处理 | 第56-59页 |
| ·防掉毛整理的耐水洗性效果评价 | 第59-61页 |
| ·水溶性乙烯基单体的微波接枝聚合方法与兔毛纤维掉毛的关系 | 第61-68页 |
| ·微波接枝聚合工艺优化 | 第61-65页 |
| ·其它水溶性单体的微波接枝聚合 | 第65页 |
| ·微波接枝聚合对纤维表面性能的影响 | 第65-68页 |
| ·微波接枝聚合/聚氨酯整理与兔毛纤维掉毛的关系 | 第68-7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| 第四章 化学改性对兔毛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| 第71-85页 |
| ·兔毛纤维的吸湿及散湿性能 | 第71-75页 |
| ·兔毛纤维吸湿性模型的建立 | 第71-73页 |
| ·兔毛纤维散湿性模型的建立 | 第73-74页 |
| ·兔毛纤维的吸湿和散湿性能比较 | 第74-75页 |
| ·兔毛纤维的红外光谱(FTIR) | 第75-78页 |
| ·兔毛纤维的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(FTIR-ATR) | 第78-80页 |
| ·兔毛纤维的热性能(TG-DSC) | 第80-84页 |
| ·MAC/AA 接枝增重及 PU 整理兔毛纤维的热性能 | 第80-82页 |
| ·DAAM/AA 接枝增重及 PU 整理兔毛纤维的热性能 | 第82-8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4-85页 |
| 第五章 兔毛针织品整理的中样试验总结 | 第85-91页 |
| ·兔毛筒子纱溶液接枝增重中样试验 | 第85-87页 |
| ·兔毛针织物微波接枝增重中样试验 | 第87-90页 |
| ·色牢度测试 | 第90-91页 |
| 第六章 结论 | 第91-93页 |
| 结语与展望 | 第93-9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4-99页 |
| 硕士期间申请专利及发表论文 | 第99-100页 |
| 致谢 | 第100-1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