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引言 | 第9-11页 |
| 1 文献综述 | 第11-25页 |
| ·二萜生物碱 | 第11-18页 |
| ·二萜生物碱分类 | 第11-16页 |
| ·二萜生物碱的药理作用及构效关系 | 第16-18页 |
| ·反相高效液相制备色谱法在生物碱分离中的研究 | 第18-20页 |
| ·固定相 | 第19页 |
| ·流动相 | 第19-20页 |
| ·中药指纹图谱 | 第20-24页 |
| ·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意义 | 第20页 |
| ·中药指纹图谱的分析方法 | 第20-21页 |
| ·HPLC-MS指纹图谱 | 第21页 |
| ·~1H NMR指纹图谱 | 第21-24页 |
| 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24-25页 |
| 2 大孔吸附树脂法分离草乌中二萜生物碱的工艺研究 | 第25-39页 |
| ·试剂与仪器 | 第25-26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6-31页 |
| ·草乌提取液的制备 | 第26页 |
| ·标准品乌头碱的制备 | 第26页 |
| ·二萜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方法 | 第26-28页 |
| ·乌头碱的HPLC分析方法 | 第28-29页 |
| ·大孔吸附树脂实验 | 第29-31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31-39页 |
| ·草乌提取液中二萜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| 第31页 |
| ·乌头碱的HPLC分析 | 第31-33页 |
| ·色谱柱的确定 | 第33-34页 |
| ·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 | 第34-35页 |
| ·树脂动态吸附和解析条件的选择 | 第35-37页 |
| ·实验结果的验证 | 第37-39页 |
| 3 二萜生物碱的反相高效液相制备色谱分离方法研究 | 第39-61页 |
| ·试剂与仪器 | 第39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39-41页 |
| ·草乌提取液的制备 | 第39-40页 |
| ·大孔吸附树脂富集草乌中二萜生物碱 | 第40页 |
| ·高效制备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化合物1 | 第40页 |
| ·高效制备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化合物2-4 | 第40-41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41-59页 |
| ·反相高效液相制备色谱分离纯化二萜生物碱 | 第41-42页 |
| ·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| 第42-59页 |
| ·小结 | 第59-61页 |
| 4 草乌的HPLC-MS指纹图谱研究 | 第61-87页 |
| ·试剂与仪器 | 第61-62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62-65页 |
| ·供试品制备 | 第62-63页 |
| ·HPLC-MS分析方法 | 第63-65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65-86页 |
| ·提取方法单因素的考察 | 第65-68页 |
| ·样品中总二萜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| 第68-69页 |
| ·色谱条件的考察 | 第69-70页 |
| ·草乌中二萜生物碱的HPLC-MS分析 | 第70-76页 |
| ·方法学的考察 | 第76页 |
| ·指纹图谱的建立 | 第76-83页 |
| ·相似度评价 | 第83-84页 |
| ·特征指纹曲线 | 第84-85页 |
| ·聚类分析 | 第85-86页 |
| ·小结 | 第86-87页 |
| 5 草乌的~1HNMR指纹图谱研究 | 第87-95页 |
| ·试剂与仪器 | 第87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87-88页 |
| ·中药总特征提取物A的制备 | 第87页 |
| ·中药总特征提取物B的制备 | 第87页 |
| ·草乌的~1H NMR分析方法 | 第87-88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88-93页 |
| ·中药总特征提取物A的主成分分析 | 第88-89页 |
| ·中药总特征提取物B的主成分分析 | 第89-93页 |
| ·聚类分析 | 第93页 |
| ·小结 | 第93-95页 |
| 6 基于大孔吸附树脂法的中药~1HNMR指纹图谱研究 | 第95-106页 |
| ·试剂与仪器 | 第95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95-96页 |
| ·中药总特征提取物的制备 | 第95-96页 |
| ·~1H NMR分析方法 | 第96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96-105页 |
| ·中药总特征提取物 | 第96-98页 |
| ·延胡索的~1H NMR指纹图谱建立 | 第98-103页 |
| ·苦地丁的~1H NMR指纹图谱 | 第103-104页 |
| ·紫花地丁的~1HNMR指纹图谱 | 第104-105页 |
| ·混淆药材的鉴别 | 第105页 |
| ·同属植物的鉴别 | 第105页 |
| ·小结 | 第105-106页 |
| 7 结论与展望 | 第106-107页 |
| ·结论 | 第106页 |
| ·展望 | 第106-107页 |
| 创新点 | 第107-108页 |
| 附录 | 第108-11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2-119页 |
| 附图 | 第119-123页 |
| 致谢 | 第123-124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124页 |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| 第124-12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