干旱区农用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--以阿克苏地区拜城县托克逊乡为例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1. 绪论 | 第8-19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9-10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2-16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| ·土地整理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·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| ·土地整理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| ·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| ·研究内容、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6-19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| 2. 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的内涵 | 第19-30页 |
| ·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的概念 | 第19-20页 |
| ·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的内容 | 第20-23页 |
| ·经济效益 | 第20-21页 |
| ·社会效益 | 第21页 |
| ·生态效益 | 第21-22页 |
| ·综合效益 | 第22-23页 |
| ·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 | 第23-27页 |
| ·土地供给理论 | 第23-24页 |
| ·系统理论 | 第24-25页 |
| ·成本—效益理论 | 第25-26页 |
| ·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6-27页 |
| ·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的程序 | 第27-28页 |
| ·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的原则 | 第28-30页 |
| ·科学性原则 | 第28-29页 |
| ·独立性原则 | 第29页 |
| ·全面性原则 | 第29页 |
| ·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原则 | 第29-30页 |
| 3 项目区概况 | 第30-39页 |
| ·自然环境概况 | 第30-33页 |
| ·位置和范围 | 第30页 |
| ·地形地貌 | 第30-31页 |
| ·气候 | 第31页 |
| ·土壤 | 第31-32页 |
| ·水文 | 第32-33页 |
| ·自然灾害 | 第33页 |
| ·水文地质 | 第33页 |
| ·工程地质 | 第33页 |
| ·社会经济状况 | 第33-34页 |
| ·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状况 | 第33页 |
| ·电力能源条件 | 第33-34页 |
| ·交通运输条件 | 第34页 |
| ·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| 第34-35页 |
| ·土地利用结构 | 第34-35页 |
| ·耕地质量现状 | 第35页 |
| ·研究区基础设施状况 | 第35-36页 |
| ·交通条件 | 第35页 |
| ·灌溉设施 | 第35-36页 |
| ·电力设施 | 第36页 |
| ·农田防护设施 | 第36页 |
| ·项目建设内容 | 第36-37页 |
| ·土地平整工程 | 第36页 |
| ·灌渠防渗配套建设 | 第36-37页 |
| ·道路建设 | 第37页 |
| ·防护林建设 | 第37页 |
| ·整理后土地利用结构 | 第37-39页 |
| 4.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| 第39-47页 |
| ·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的选择 | 第39页 |
| 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量化 | 第39-41页 |
| 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39-40页 |
| ·评价指标量化和评分标准的确定 | 第40-41页 |
| ·评价指标权重计算方法和程序 | 第41-47页 |
| ·层次分析法原理 | 第41页 |
| ·层次分析法建立的基本步骤 | 第41-43页 |
| ·建立层次结构 | 第41-42页 |
| ·构造判断矩阵 | 第42页 |
| ·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| 第42-43页 |
| ·层次单排序与总排序 | 第43页 |
| ·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计算 | 第43-47页 |
| 5 基于多层次模糊评价模型的实证研究 | 第47-62页 |
| ·多层次模糊评判模型的建立 | 第47-48页 |
| ·确定指标隶属度 | 第48页 |
| ·评价模型的应用 | 第48页 |
| ·评价指标分值的确定 | 第48-49页 |
| ·单因素的计算 | 第48-49页 |
| ·综合评价的计算 | 第49页 |
| ·经济、社会、生态效益指标计算 | 第49-55页 |
| ·经济效益 | 第49-54页 |
| ·社会效益 | 第54-55页 |
| ·生态效益 | 第55页 |
| ·构建指标评价矩阵及权重值分析 | 第55-57页 |
| ·单因素评价计算 | 第57-58页 |
| ·经济效益评价模型 | 第57-58页 |
| ·社会效益评价模型 | 第58页 |
| ·生态效益评价模型 | 第58页 |
| ·综合评价计算 | 第58-59页 |
| ·评价结果分析 | 第59-62页 |
| ·经济效益结果分析 | 第59-60页 |
| ·社会效益结果分析 | 第60-61页 |
| ·生态效益结果分析 | 第61页 |
| ·综合效益结果分析 | 第61-62页 |
| 6 结论和对策 | 第62-64页 |
| ·结论 | 第62页 |
| ·不足 | 第62-63页 |
| ·对策 | 第63-6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4-69页 |
| 致谢 | 第69-70页 |
|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