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豆分离蛋白生产废水处理工艺优化
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2页 |
·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现状 | 第11-12页 |
·高浓度有机废水 | 第11-12页 |
·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现状 | 第12页 |
·大豆分离蛋白的现状 | 第12-15页 |
·现状 | 第12-13页 |
·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方法 | 第13-15页 |
·大豆分离蛋白废水的来源、特点和危害 | 第15-16页 |
·废水的来源及特点 | 第15-16页 |
·废水危害 | 第16页 |
·常用的废水处理工艺 | 第16-20页 |
·生化处理方法 | 第17-18页 |
·物化处理方法 | 第18-20页 |
·大豆蛋白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原有大豆分离蛋白废水处理工艺分析 | 第22-35页 |
·进水水质水量及排放标准 | 第22-23页 |
·废水处理量 | 第22页 |
·进水水质 | 第22页 |
·出水标准 | 第22-23页 |
·原有废水处理的工艺及主要构筑物 | 第23-24页 |
·原有工艺流程 | 第23页 |
·其主要构筑物及尺寸 | 第23-24页 |
·原有主要构筑物功能简介 | 第24-33页 |
·调节池 | 第24-25页 |
·UASB | 第25-29页 |
·UASB反应器的分类 | 第25页 |
·UASB反应器的构造 | 第25-28页 |
·UASB反应器的工作原理 | 第28-29页 |
·UASB反应器的特点 | 第29页 |
·沉淀池 | 第29-30页 |
·沉淀池的分类 | 第29-30页 |
·设置沉淀池的作用 | 第30页 |
·CASS | 第30-33页 |
·SBR工艺流程 | 第31页 |
·SBR工作原理 | 第31-32页 |
·CASS工艺工作原理及构造 | 第32-33页 |
·CASS工艺优点 | 第33页 |
·运行情况 | 第33-34页 |
·该工程的工艺分析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 大豆分离蛋白废水处理工艺优化 | 第35-60页 |
·原有工程存在的问题和工艺优化措施 | 第35-36页 |
·原有工程存在的问题 | 第35页 |
·工艺优化措施 | 第35-36页 |
·优化后的废水处理工艺及主要构筑物 | 第36-38页 |
·优化后的废水处理工艺流程 | 第36页 |
·其主要构筑物及尺寸 | 第36-38页 |
·优化后主要构筑物功能简介 | 第38-46页 |
·气浮池 | 第38-41页 |
·气浮作用原理 | 第38-39页 |
·气浮分类 | 第39-40页 |
·涡凹气浮工艺 | 第40-41页 |
·设置气浮的合理性 | 第41页 |
·EGSB | 第41-43页 |
·EGSB反应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| 第42页 |
·EGSB反应器的主要特点 | 第42-43页 |
·EGSB工艺的影响因素 | 第43页 |
·A/O | 第43-46页 |
·A/O的工艺原理 | 第44-45页 |
·A/O的工艺特点 | 第45页 |
·A/O工艺的影响因素 | 第45-46页 |
·工艺优化改造及运行情况 | 第46页 |
·工艺优化改造前后水质数据比较 | 第46-59页 |
·厌氧工艺进水COD_(cr)的前后比较 | 第46-48页 |
·厌氧工艺进水SS的前后比较 | 第48-50页 |
·好氧工艺进水COD_(cr)的前后比较 | 第50-52页 |
·好氧工艺进水SS的前后比较 | 第52-53页 |
·总出水COD_(cr)的前后比较 | 第53-55页 |
·总出水SS的前后比较 | 第55-57页 |
·总出水NH_3-N的前后比较 | 第57-59页 |
·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四章 工程改造的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 | 第60-62页 |
·平面布置说明 | 第60-61页 |
·高程布置说明 | 第61-62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8页 |
致谢 | 第68-69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