扶桑绵粉蚧生物学特性及雄虫产生机理初探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2页 |
前言 | 第12-20页 |
1 扶桑绵粉蚧的分类地位 | 第12页 |
2 扶桑绵粉蚧的鉴定特征 | 第12-14页 |
3 生物学特性 | 第14页 |
4 翅型(性别)产生 | 第14页 |
5 寄主与分布 | 第14-15页 |
·寄主 | 第14-15页 |
·分布 | 第15页 |
6 扩散与危害 | 第15-17页 |
·扩散 | 第15-16页 |
·危害 | 第16-17页 |
7 防治方法 | 第17-20页 |
·农业防治 | 第17页 |
·植物检疫 | 第17页 |
·化学防治 | 第17-18页 |
·生物防治 | 第18-20页 |
·寄生性天敌 | 第18页 |
·捕食性天敌 | 第18-20页 |
第一章 扶桑绵粉蚧的生物学特性 | 第20-27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0-22页 |
·材料 | 第20页 |
·方法 | 第20-21页 |
·材料的采集 | 第20-21页 |
·形态特征 | 第21页 |
·生物学特性 | 第21页 |
·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| 第21页 |
·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| 第21-22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22-25页 |
·形态特征 | 第22-23页 |
·卵 | 第22页 |
·若虫 | 第22页 |
·成虫 | 第22-23页 |
·生物学特性 | 第23-25页 |
·生活史 | 第23页 |
·雄虫羽化 | 第23页 |
·行为学 | 第23-24页 |
·发育历期 | 第24-25页 |
·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| 第25页 |
3 小结 | 第25-27页 |
第二章 扶桑绵粉蚧孤雌生殖与两性生殖的比较 | 第27-36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7-28页 |
·材料 | 第27页 |
·方法 | 第27-28页 |
·交配行为 | 第28页 |
·产卵前期、产卵量及雌虫寿命 | 第28页 |
·不同生殖方式的子代发育历期及雌雄比例 | 第28页 |
·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| 第28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28-34页 |
·交配行为 | 第28-29页 |
·产卵过程 | 第29页 |
·产卵前期和产卵量 | 第29-32页 |
·产卵前期 | 第29-30页 |
·产卵量 | 第30-31页 |
·雌成虫寿命 | 第31-32页 |
·子代发育历期及雌雄比例 | 第32-34页 |
3 小结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扶桑绵粉蚧雄虫翅型产生的研究 | 第36-44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6-38页 |
·材料 | 第36-37页 |
·方法 | 第37-38页 |
·温度对扶桑绵粉蚧雄虫翅型产生的影响 | 第37页 |
·相对湿度对扶桑绵粉蚧雄虫翅型产生的影响 | 第37页 |
·光照周期对扶桑绵粉蚧雄虫翅型产生的影响 | 第37页 |
·寄主发育期对扶桑绵粉蚧雄虫翅型产生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·若虫密度对扶桑绵粉蚧雄虫翅型产生的影响 | 第38页 |
·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| 第38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8-42页 |
·温度对扶桑绵粉蚧雄虫翅型产生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·相对湿度对扶桑绵粉蚧雄虫翅型产生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·光照周期对扶桑绵粉蚧雄虫翅型产生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·寄主发育期对扶桑绵粉蚧雄虫翅型产生的影响 | 第41页 |
·若虫密度对扶桑绵粉蚧雄虫翅型产生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3. 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四章 扶桑绵粉蚧的生物防治 | 第44-54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4-46页 |
·材料 | 第44-45页 |
·方法 | 第45-46页 |
·扶桑绵粉蚧天敌种类调查 | 第45页 |
·异色瓢虫的生物学特性 | 第45-46页 |
·异色瓢虫对扶桑绵粉蚧的捕食作用 | 第46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6-53页 |
·扶桑绵粉蚧天敌种类调查 | 第46-50页 |
·捕食性天敌 | 第47-48页 |
·寄生性天敌 | 第48-49页 |
·扶桑绵粉蚧捕食性天敌优势种的调查 | 第49-50页 |
·异色瓢虫生物学特性 | 第50-52页 |
·形态特征 | 第50页 |
·生物学特性 | 第50-52页 |
·异色瓢虫对扶桑绵粉蚧的捕食作用 | 第52-53页 |
3 小结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