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0页 |
| 目录 | 第10-13页 |
| 插图索引 | 第13-16页 |
| 附表索引 | 第16-17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7-31页 |
| ·电能质量问题的提出 | 第17-18页 |
| ·电能质量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危害 | 第18-20页 |
| ·谐波的产生原因及危害 | 第18-19页 |
| ·电压偏差的产生原因及危害 | 第19页 |
| ·电网频率偏移的产生原因及危害 | 第19页 |
| ·电压波动和闪变的产生原因及危害 | 第19页 |
| ·电网三相电压不平衡的产生原因及危害 | 第19-20页 |
| ·电能质量的相关标准 | 第20页 |
| ·电能质量的检测方法 | 第20-23页 |
| ·电能质量的改善技术 | 第23-28页 |
| ·滤波器 | 第23-26页 |
| ·并联电抗器 | 第26页 |
| ·并联电容器组 | 第26页 |
| ·静止同步补偿器 | 第26页 |
| ·静止无功补偿器 | 第26-27页 |
| ·同步调相机 | 第27页 |
| ·超导磁能蓄能 | 第27页 |
| ·动态电压调节器 | 第27-28页 |
| ·统一电能质量控制器 | 第28页 |
| ·论文选题的背景及各章节内容的安排 | 第28-31页 |
| 第2章 模糊自适应谐波与无功电流检测方法 | 第31-54页 |
| ·前言 | 第31-32页 |
| ·自适应噪声消除原理 | 第32-33页 |
| ·自适应滤波器的权值调整算法 | 第33-34页 |
| ·传统LMS算法 | 第33页 |
| ·改进LMS算法的提出 | 第33-34页 |
| ·基于改进LMS算法的自适应谐波与无功电流检测方法 | 第34-46页 |
| ·直接检测基波有功分量的自适应检测算法一 | 第34-37页 |
| ·直接检测谐波与无功电流的自适应检测算法二 | 第37-38页 |
| ·对所提自适应谐波与无功检测算法的观测比较 | 第38-39页 |
| ·自适应谐波与无功检测算法的仿真比较 | 第39-46页 |
| ·模糊自适应谐波与无功电流检测方法 | 第46-51页 |
| ·模糊自适应谐波与无功检测方法的仿真研究 | 第51-5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| 第3章 基于神经网络和SMITH预估器的谐波动态治理方法研究 | 第54-73页 |
| ·前言 | 第54-55页 |
| ·注入式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拓扑结构及原理分析 | 第55-57页 |
| ·基于神经网络和smith预估器的谐波跟踪控制 | 第57-68页 |
| ·延时的存在及影响 | 第57-59页 |
| ·谐波电压信号的跟踪控制方法 | 第59-63页 |
| ·基于神经网络原理的PI参数优化 | 第63-67页 |
| ·π补偿smith预估器参数的辨识 | 第67-68页 |
| ·谐波治理控制方法的仿真和实验研究 | 第68-7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| 第4章 稳定电压及补偿三相负荷不平衡的SVC控制方法研究 | 第73-90页 |
| ·前言 | 第73-74页 |
| ·SVC系统结构 | 第74-75页 |
| ·系统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| 第75页 |
| ·系统电压的稳定控制方法 | 第75-79页 |
| ·电压的补偿原理 | 第75-77页 |
| ·基于改进Z-N算法的电压稳定控制方法 | 第77-79页 |
| ·补偿三相负荷不平衡的电纳计算方法 | 第79-85页 |
| ·配电网不平衡度的计算 | 第79页 |
| ·配电网不平衡补偿原理 | 第79-82页 |
| ·基于虚拟对称三相系统的同步旋转坐标变换的电纳计算方法 | 第82-85页 |
| ·导纳值的分配计算 | 第85页 |
| ·复合控制方法的仿真结果 | 第85-88页 |
| ·三相电压对称情况下的仿真分析 | 第85-87页 |
| ·三相电压不对称情况下的仿真分析 | 第87-8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8-90页 |
| 第5章 配电网谐波动态治理和无功动态补偿的控制方法研究 | 第90-112页 |
| ·前言 | 第90页 |
| ·IHPQC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| 第90-93页 |
| ·IHPQC系统的控制器设计 | 第93-94页 |
| ·IHAPF的控制 | 第94-104页 |
| ·电网谐波电流的检测方法 | 第94-97页 |
| ·谐波电流的反馈-前馈跟踪控制 | 第97-104页 |
| ·SVC的模式控制 | 第104-105页 |
| ·谐波与无功动态治理的仿真结果 | 第105-107页 |
| ·实验结果 | 第107-11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10-112页 |
| 结论 | 第112-115页 |
| 1 本文研究工作的总结 | 第112-114页 |
| 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| 第114-11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5-125页 |
| 致谢 | 第125-126页 |
|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| 第126-127页 |
|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 | 第12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