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8页 |
| 目录 | 第8-11页 |
| 第一部分 癌症患者血清 p53 抗体检测 | 第11-67页 |
| 引言 | 第11-38页 |
| 1.肿瘤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和检测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我国恶性肿瘤现状严峻 | 第11页 |
| ·肿瘤的防治措施 | 第11-12页 |
| 2.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 | 第12-18页 |
| ·生物学标志物和肿瘤标志物 | 第12页 |
| ·常见肿瘤标志物 | 第12-18页 |
| 3.一种重要的肿瘤标志物——p53蛋白、p53基因及血清p53抗体 | 第18-25页 |
| ·p53发现历史——p53蛋白与猿猴病毒SV40 | 第18-19页 |
| ·“p53蛋白”作为一种原癌蛋白 | 第19页 |
| ·由原癌蛋白到抑癌蛋白的转变 | 第19页 |
| ·p53基因 | 第19-20页 |
| ·p53蛋白 | 第20-22页 |
| ·p53抗体 | 第22-25页 |
| 4.s-p53 Ab检测在肿瘤预防和辅助诊断中的应用 | 第25-28页 |
| ·s-p53 Ab检测对肿瘤高危人群的预测作用 | 第25-26页 |
| ·s-p53 Ab与肿瘤患者临床和病理相关性 | 第26-28页 |
| 5.噬菌体展示技术 | 第28-35页 |
| ·丝状噬菌体的结构 | 第28-29页 |
| ·丝状噬菌体的复制和装配 | 第29-30页 |
| ·丝状噬菌体展示系统 | 第30-32页 |
| ·用于展示外源多肽的载体系统 | 第32-34页 |
| ·噬菌体展示技术的优势及应用 | 第34-35页 |
| 6.s-p53抗体检测的研究意义 | 第35-38页 |
| ·立题依据 | 第35-36页 |
| ·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流程图 | 第36-37页 |
| ·研究和意义 | 第37-38页 |
|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8-50页 |
| 1.实验材料 | 第38-40页 |
| ·质粒和菌种 | 第38-39页 |
| ·主要生化试剂和实验器具 | 第39页 |
| ·主要实验设备和仪器 | 第39页 |
| ·癌症患者血清 | 第39-40页 |
| 2.实验方法 | 第40-50页 |
| ·pQE40-p53 质粒提取、测序和转化 | 第40-41页 |
| ·p53 蛋白的诱导表达、纯化和复性 | 第41-43页 |
| ·p53 蛋白的抗原性鉴定 | 第43-46页 |
| ·噬菌粒载体的转化 | 第46页 |
| ·杂合噬菌体的制备和纯化 | 第46页 |
| ·杂合噬菌体抗原性鉴定 | 第46-48页 |
| ·p53-ELISA、phage-ELISA及p53-phage-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| 第48-49页 |
| ·竞争ELISA分析抗原抗体结合特异性 | 第49页 |
| ·统计学方法 | 第49-50页 |
|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50-66页 |
| 1.实验结果 | 第50-60页 |
| ·实验室保存的pQE40-p53 质粒测序验证结果 | 第50-51页 |
| ·诱导表达及纯化复性的p53 蛋白SDS-PAGE电泳结果 | 第51-52页 |
| ·Western blot方法验证p53 蛋白抗原性 | 第52-53页 |
| ·杂合噬菌体的制备 | 第53页 |
| ·Western blot方法验证杂合噬菌体抗原性 | 第53-54页 |
| ·竞争ELISA分析抗原抗体结合特异性 | 第54-55页 |
| ·各种癌症患者p53-ELISA和phage-ELISA检测结果 | 第55-56页 |
| ·s-p53 Ab表达与部分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相关性的分析 | 第56-58页 |
| ·非小细胞肺癌患者s-p53 Ab表达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分析 | 第58-59页 |
| ·s-p53 Ab的表达与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| 第59-60页 |
| 2.讨论 | 第60-66页 |
| ·实验体系设计和质量控制 | 第60-61页 |
| ·实验结果分析 | 第61-66页 |
|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| 第66-67页 |
| 1.主要结论 | 第66页 |
| 2.创新点 | 第66-67页 |
| 第二部分 肿瘤微环境压力对血管生成因子ANG、VEGF和bFGF表达调控的初步探讨 | 第67-98页 |
| 引言 | 第67-77页 |
| 1.肿瘤血管生成及血管生成因子 | 第67-71页 |
| ·肿瘤血管生成理论的提出 | 第67页 |
| ·肿瘤血管生成过程 | 第67-68页 |
| ·几种重要的肿瘤血管生成因子 | 第68-71页 |
| 2.微环境对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影响 | 第71-74页 |
| ·缺氧对血管生成因子的影响 | 第71-73页 |
| ·细胞密度对血管生成因子的影响 | 第73-74页 |
| ·饥饿对血管生成因子的影响 | 第74页 |
| 3.血管生成因子之间的相互调控作用 | 第74-75页 |
| 4.研究内容和意义 | 第75-77页 |
|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77-84页 |
| 1.实验材料 | 第77-78页 |
| ·质粒、菌种和细胞株 | 第77-78页 |
| ·药品和试剂 | 第78页 |
| ·实验设备和仪器 | 第78页 |
| 2.实验方法 | 第78-84页 |
| ·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| 第78-82页 |
| ·免疫学实验方法 | 第82页 |
| ·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 | 第82-83页 |
| ·统计学方法 | 第83-84页 |
| 实验结果和讨论 | 第84-97页 |
| 1.实验结果 | 第84-93页 |
| ·pcDNA3.1(-)-p53 质粒的构建 | 第84-87页 |
| ·血清饥饿和缺氧培养细胞形态学观察 | 第87-88页 |
| ·缺氧对ANG、VEGF和bFGF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| 第88-90页 |
| ·高密度对ANG、VEGF和bFGF mRNA表达的影响 | 第90-91页 |
| ·饥饿培养对ANG、VEGF和bFGF mRNA表达情况的影响 | 第91-92页 |
| ·p53 对ANG、VEGF和bFGF mRNA表达的影响 | 第92-93页 |
| 2.讨论 | 第93-97页 |
|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| 第97-98页 |
| 1.主要结论 | 第97页 |
| 2.创新点 | 第97-9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8-118页 |
| 致谢 | 第118-119页 |
| 在研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| 第119-121页 |
| 在研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12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