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--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--传播理论论文

微博环境中官民互动模式研究--以2011年全国两会为例

内容摘要第1-3页
Abstract第3-6页
引言第6-9页
 一、研究微博环境中官民互动模式的意义第7页
 二、以两会作为研究案例的原囚第7-9页
第一章 绪论第9-14页
 第一节 概念界定第9-10页
  一、官民互动的概念第9页
  二、模式定义第9-10页
 第二节 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-13页
  一、国内对微博中官民互动模式的直接性研究第10-11页
  二、国内对微博中官民互动模式的相关性研究第11-12页
  三、国外对微博中官民互动模式的相关性研究第12页
  四、述评第12-13页
 第三节 研究方法第13页
 第四节 创新点第13-14页
第二章 官民互动样态发展概况第14-25页
 第一节 官民互动的历史与现状第14-19页
  一、互联网普及之前官民互动的状态与方式第14-16页
  二、微博流行之前官民互动的状态与方式第16-19页
 第二节 官民互动模式要素第19-23页
  一、模式要素第19页
  二、要素一:互动背景第19-20页
  三、要素二:互动平台第20-21页
  四、要素三:互动参与者第21-23页
 第三节 官民互动模式分类第23-25页
  一、依据制度化及合法化与否划分的官民互动模式第23页
  二、依据官民互动程度划分的官民互动模式第23-25页
第三章 微博中“两会”官民互动模式分析第25-39页
 第一节 两会中官民互动的参与背景第25-29页
  一、两会第25页
  二、微博中两会相关的议题第25-27页
  三、两会中官民微博互动背景的特点第27-29页
 第二节 两会中官民微博互动的参与平台——微博空间第29页
 第三节 两会中官民微博互动的参与主体第29-39页
  一、官员第29-32页
  二、民众第32-33页
  三、微博互动第33-35页
  四、两会中官民微博互动的模式第35-39页
第四章 官民互动模式存在的不足及原因第39-45页
 第一节 微博环境中官民互动模式存在的不足第39-40页
  一、参与主体互动性不强第39页
  二、对话效率不高第39页
  三、参与程度不高第39-40页
 第二节 参与主体互动性不强的原因第40页
 第三节 对话效率不高的原因第40-42页
  一、官员:空话多实质内容少第40-41页
  二、民众:发泄多理性对话少第41-42页
 第四节 参与程度不高的原因第42-45页
  一、政治冷漠的网络惯性第42-43页
  二、机会成本计算下的理性回避行为第43页
  三、数字鸿沟第43-44页
  四、彼此间的不信任第44-45页
结语第45-48页
 一、认清目的积极更新和回复第45-46页
 二、开放治理理念第46页
 三、依靠微博开辟多种官民互动渠道第46页
 四、开放民众的政治参与第46-48页
参考文献第48-50页
后记第50-51页
附录第51-77页

论文共7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上海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就业问题研究
下一篇:山东省区域R&D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