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详细摘要 | 第6-9页 |
| Detailed Abstract | 第9-15页 |
| 1 绪论 | 第15-25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5-16页 |
| ·问题分析 | 第16-17页 |
| ·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7-22页 |
| ·多孔介质渗流力学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| ·煤层自然发火机理及发生条件的研究总结 | 第19-20页 |
| ·煤巷周围破碎煤体自然发火研究现状总结 | 第20-22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22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| ·现场研究 | 第22页 |
| ·实验室研究 | 第22页 |
| ·理论研究 | 第22-23页 |
| ·验证研究 | 第23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23-25页 |
| 2 松散煤体内气体运移特性分析及自燃问题的数学模型 | 第25-47页 |
| ·多孔介质渗流模型及相关基本参数描述 | 第25-29页 |
| ·多孔介质的定义 | 第25-26页 |
| ·多孔介质基本研究方法及表征体元 | 第26-28页 |
| ·多孔介质基本参数概述 | 第28-29页 |
| ·煤巷周围破碎煤体自燃环境分析 | 第29-30页 |
| ·煤巷周围破碎煤体自燃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| 第30-33页 |
| ·煤巷周围破碎煤体漏风强度的影响因素 | 第30-32页 |
| ·煤巷周围破碎煤体氧化升温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2-33页 |
| ·煤巷周围破碎煤体内气体渗流及自燃升温的数学模型 | 第33-45页 |
| ·松散煤体空气渗流场数学模型 | 第33-38页 |
| ·松散煤体自燃升温数学模型 | 第38-40页 |
| ·松散媒体气体组分传输模型 | 第40-41页 |
| ·巷道湍流模型 | 第41-42页 |
| ·松散煤体气体渗流、传质与煤自燃升温模型总结 | 第42-4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5-47页 |
| 3 煤巷周围破碎煤体耗氧及升温特征的初步研究 | 第47-59页 |
| ·本章研究目的 | 第47页 |
| ·沿空侧破碎煤体自燃环境分析 | 第47-48页 |
| ·破碎煤体自燃升温的数学模型 | 第48-49页 |
| ·沿空煤巷破碎煤体内氧气分布的数值模拟分析 | 第49-50页 |
| ·沿空煤巷破碎煤体自燃升温的数值模拟 | 第50-51页 |
| ·煤巷高冒区自燃危险性分析及防火效果预测 | 第51-57页 |
| ·顶煤漏风渗流及升温模型 | 第51-52页 |
| ·物理模型概括及定解条件说明 | 第52-53页 |
| ·顶煤高冒区自燃危险性研究及危险区域判定 | 第53-55页 |
| ·顶煤高冒区注氮防火效果分析 | 第55-5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7-59页 |
| 4 数学模型中耗氧速率和放热强度的实验分析 | 第59-69页 |
| ·实验设备介绍 | 第59-61页 |
| ·耗氧速率测定原理 | 第61-62页 |
| ·放热强度测定原理 | 第62-63页 |
| ·煤样耗氧及升温能力的实验测定 | 第63-65页 |
| ·实验操作说明及基本条件 | 第63-64页 |
| ·升温实验结果及讨论 | 第64-65页 |
| ·指标气体选择 | 第65-68页 |
| ·指标气体选取原则 | 第65-66页 |
| ·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66-6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| 5 实验矿工作面沿空侧煤柱自燃问题的三维数值实验 | 第69-93页 |
| ·实验矿区现场概括 | 第69-71页 |
| ·矿井概括 | 第69页 |
| ·开采与开拓方式 | 第69页 |
| ·矿井通风方式 | 第69页 |
| ·矿井目前防火系统介绍 | 第69-70页 |
| ·目前防火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| 第70-71页 |
| ·18层5分段工作面煤巷物理模型建立及输入参数讨论 | 第71-76页 |
| ·工作面概括及物理模型建立 | 第71-73页 |
| ·相关输入参数说明 | 第73-75页 |
| ·边界条件及模拟方法说明 | 第75页 |
| ·分析方案和步骤 | 第75-76页 |
| ·计算结果及讨论 | 第76-90页 |
| ·模型内氧气稳态分布讨论 | 第76-79页 |
| ·模型内温度发展过程的动态过程及高温区位置预测 | 第79-82页 |
| ·巷道风速与煤体破碎成对升温速率的影响分析 | 第82-84页 |
| ·防火措施制定及防火效果预测 | 第84-9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90-93页 |
| 6 实验矿工作面沿空侧煤柱综合防火措施的应用实践 | 第93-101页 |
| ·工作面当前生产情况 | 第93-94页 |
| ·巷道周边概括及发火经历概述 | 第94-95页 |
| ·现场观测 | 第95-98页 |
| ·煤柱破碎程度观测 | 第95页 |
| ·煤巷周边破碎煤体危险区域探测 | 第95-98页 |
| ·防火措施实施初步设计 | 第98-9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99-101页 |
| 7 结论及展望 | 第101-105页 |
| ·主要结论 | 第101-102页 |
| ·主要创新点 | 第102-103页 |
| ·不足与展望 | 第103-10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5-111页 |
| 致谢 | 第111-112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112页 |
| 在校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112页 |
|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