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外交、国际关系论文--中国外交论文--方针、政策及其阐述论文

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战略选择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8页
绪论第8-14页
 第一节 论文选题的理由、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-12页
  一、选题理由第8页
  二、研究的意义第8-9页
  三、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-12页
 第二节 研究目标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2-14页
  一、研究目标与内容第12-13页
  二、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3-14页
第一章 主权国家与国际体系的关系第14-24页
 第一节 主权国家的形成与国家主权的特征第14-16页
  一 主权国家的形成第14页
  二 国家主权的特征第14-16页
 第二节 国际体系的形成、内涵及特征第16-18页
  一、国际体系的形成第16页
  二、国际体系的内涵第16-17页
  三、国际体系的特征第17-18页
 第三节 主权国家与国际体系的关系:紧密联系与矛盾统一第18-20页
  一、主权国家是国际体系的主要组成实体第18页
  二、主权国家是国际体系的互动主体第18-19页
  三、主权国家范式和去中心化力量之间的拉锯推动着国际体系的变革第19-20页
 第四节 对无政府国际体系状态的超越第20-24页
  一、对无政府国际体系的理解第20-22页
  二、国际合作:超越国际体系无政府状态的最佳选择第22-24页
第二章 中国与国际体系关系的历史演进第24-31页
 第一节 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第24-26页
  一、新中国成立后至冷战结束与国际体系的关系第24-25页
  二、冷战后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第25-26页
 第二节 建国后至今,影响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因素评析第26-31页
  一、基于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第26-27页
  二、对影响主权国家与国际体系互动关系的认识不断提高第27-28页
  三、国际体系的互动方式发生变化第28页
  四、国际体系结构与组成单元的相互影响第28-29页
  五、总体缺少应对和处理国际体系中复杂关系的经验第29-31页
第三章 中国建设性地融入国际体系的机遇和挑战、目标与方针、方式第31-43页
 第一节 当前中国融入国际体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31-34页
  一、和平、发展与合作的时代主题背景第31页
  二、经济全球化、政治多极化的国际形势第31-32页
  三、当今转型中的国际体系所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因素第32-33页
  四、21世纪中国和平发展与崛起的伟大复兴目标第33-34页
 第二节 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目标与方针第34-35页
  一、积极融入、完善国际体系并建立公正、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第34页
  二、始终坚持国际体系内独立自主与积极作为的方针第34-35页
  三、努力促使国际关系朝民主化、伙伴化和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第35页
  四、始终坚持全方位、多领域和多层次融入国际体系第35页
 第三节 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方式第35-43页
  一、中国对国际体系认同的建构第35-36页
  二、国家身份认知、地位定位与国家形象的塑造第36-39页
  三、参与现有国际体系与推进改革并举第39页
  四、发挥、承担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当的贡献和责任第39-42页
  五、构建和谐世界与促进自身和平崛起相结合第42-43页
第四章 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战略路径选择第43-73页
 第一节 融入国际体系的外交战略选择第43-51页
  一、外交理念的转变:从“世界革命”到“和谐世界”第43-45页
  二、外交原则的准确定位与外交形式的多样化第45-48页
  三、积极国际合作的外交战略选择第48-51页
 第二节 融入国际体系的军事、地缘安全战略选择第51-57页
  一、全球安全问题的凸显和中国面临严峻的安全挑战第51-52页
  二、中国安全观的演变与经验第52-54页
  三、中国安全战略的选择:互利互信平等协作第54-57页
 第三节 融入国际体系的政治战略选择第57-61页
  一、中国坚持以和平发展方式融入国际体系第58-59页
  二、加速国内民主、法制的改革进程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59页
  三、中国在国际体系内寻求政治战略平衡的选择第59-61页
 第四节 融入国际体系的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第61-65页
  一、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分析第61-62页
  二、融入国际体系的经济、科技战略选择第62-65页
 第五节 融入国际体系的必然要求:软实力建设第65-73页
  一、软实力的界定与其作用第65-66页
  二、中国软实力提升的方式和经验第66-69页
  三、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环境的软实力战略选择第69-73页
参考文献第73-76页
 一、学术著作第73-74页
 二、学术论文第74-76页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76-77页
致谢第77页

论文共7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冷战后东亚安全秩序转型与中国的战略选择
下一篇:苏南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