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

在消除PM和NO_x反应中活性氧的作用机制研究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1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1-20页
   ·柴油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第11-16页
     ·柴油车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第11-12页
     ·铈锆固溶体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第12-14页
     ·钙钛矿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第14-16页
   ·表面活性氧在消除 PM 和 NOx的作用第16-18页
     ·表面活性氧的种类第16页
     ·表面活性氧在催化反应中的作用第16-17页
     ·表面活性氧与氧空位的协同作用第17-18页
   ·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第18-20页
     ·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8-19页
     ·主要的研究内容第19-20页
第二章 实验部分第20-26页
   ·试剂与仪器第20-21页
     ·试剂第20-21页
     ·主要实验仪器第21页
   ·催化剂制备第21-22页
     ·溶胶凝胶法第21-22页
     ·络合燃烧法第22页
   ·活性评价方法及装置第22-23页
   ·催化剂表征第23-26页
     ·热重-热差分析(TG/DTA)第23页
     ·X-射线粉末衍射(XRD)第23-24页
     ·傅立叶红外光谱(FT-IR)第24页
     ·比表面积(BET)第24页
     ·氢气程序升温还原(H2-TPR)第24页
     ·氧气程序升温脱附(O_2-TPD)第24-25页
     ·X-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第25-26页
第三章 Ce_(0.7)Zr_(0.3)O_2催化剂表面活性氧对去除 PM 和 NOx的作用机制研究第26-50页
   ·引言第26页
   ·制备条件的考察第26-30页
     ·焙烧温度的考察第27页
     ·焙烧时间的考察第27-30页
     ·小结第30页
   ·不同碱金属掺杂 Ce_(0.7)Zr_(0.3)O_2对活性的影响第30-34页
     ·Li 掺杂对同时去除 PM 和 NOx活性的影响第30-32页
     ·Na 掺杂对同时去除 PM 和 NOx活性的影响第32-33页
     ·K 掺杂对同时去除 PM 和 NOx活性的影响第33-34页
   ·碱金属掺杂 Ce_(0.7)Zr_(0.3)O_2对表面活性氧的影响第34-48页
     ·不同离子半径的碱金属掺杂的影响第35-41页
     ·K 掺杂量的影响第41-48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8-50页
第四章 LaCoO_3催化剂表面活性氧对去除 PM 和 NOx的作用机制研究第50-78页
   ·引言第50页
   ·制备方法和条件的考察第50-59页
     ·制备方法的考察第50-53页
     ·焙烧时间的考察第53-55页
     ·焙烧温度的考察第55-59页
   ·A 位取代对 LaCoO_3活性的影响第59-62页
     ·TPO 活性评价结果第59-60页
     ·XRD 结果第60-61页
     ·FT-IR 测试结果第61-62页
   ·K 和 Mn 同时取代对 LaCoO_3活性的影响第62-66页
     ·TPO 活性评价结果第62-64页
     ·XRD 结果第64-65页
     ·FTIR 结果第65-66页
   ·碱金属和 Ni 同时取代对 LaCoO_3活性的影响第66-72页
     ·Li 取代的 TPO 活性评价结果第66-67页
     ·Na 取代的 TPO 活性评价结果第67-69页
     ·K 取代的 TPO 活性评价结果第69-70页
     ·不同元素取代的 TPO 活性评价结果第70-72页
   ·A 位和 B 位取代对表面活性氧的影响第72-76页
     ·TPO 活性评价结果第72-73页
     ·H2-TPR 结果第73-74页
     ·XPS 结果第74-76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76-78页
第五章 表面活性氧与氧空位的协同作用研究第78-85页
   ·引言第78页
   ·TPO 活性评价结果第78-79页
   ·H_2-TPR 结果第79-81页
   ·氧空位与活性氧的关系第81-82页
   ·氧空位与活性氧对催化反应的协同作用第82-84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84-85页
结语第85-87页
参考文献第87-93页
附录第93-95页
后记第95页

论文共9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凹凸棒石对铀污染土壤的原位钝化修复实验研究
下一篇:城市污水处理厂消毒技术应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