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 | 第1-8页 |
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导言 | 第12-14页 |
第一章 陪审制度的概述 | 第14-20页 |
一、 陪审制度的概念与特征 | 第14-15页 |
(一)陪审制度的概念 | 第14-15页 |
(二)陪审制度的特征 | 第15页 |
1.英美法系陪审制度特征 | 第15页 |
2.大陆法系法系陪审制度特征 | 第15页 |
二、 陪审制度的起源 | 第15-20页 |
(一)古希腊的古代陪审制度 | 第16-17页 |
(二)信息调查制度 | 第17-18页 |
(三)多源论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陪审制度的宪政价值:基于美、法为代表的两大陪审模式的分析 | 第20-34页 |
一、 美国的陪审团制度 | 第20-23页 |
二、 法国的参审制度 | 第23-25页 |
三、 宪政价值 | 第25-34页 |
(一)政治民主 | 第26-28页 |
1.陪审团制、参审制国家均在法律上确认了公民参加审判的资格 | 第27页 |
2.陪审制度的实践过程无不渗透着民主的因子 | 第27-28页 |
3.弥补政治制度代议制的缺陷 | 第28页 |
(二)权力制约 | 第28-31页 |
1.积极的权力制约 | 第30页 |
2.消极的权力制约 | 第30-31页 |
(三)司法公正 | 第31-34页 |
1.满足程序正义的法治要求 | 第31-32页 |
2.公正正确裁判 | 第32页 |
3.防止外界因素对审判的干扰,有利于维护司法独立 | 第32页 |
4.优先保障司法公正,兼顾司法效率 | 第32-33页 |
5.杜绝司法腐败,从根源铲除权钱交易的温床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中国陪审制度发展的宪政历程与社会价值 | 第34-41页 |
一、 中国陪审制度发展的宪政进程 | 第34-38页 |
(一)中国陪审制度的萌芽 | 第34-35页 |
(二)中国陪审制度的确立阶段 | 第35-37页 |
(三)中国陪审制度的复兴发展阶段 | 第37-38页 |
二、 中国陪审制度的社会价值 | 第38-41页 |
(一)推动司法改革顺利进行 | 第39页 |
(二)促进社会和谐共处 | 第39-40页 |
(三)发挥普法教育功能 | 第40-41页 |
第四章 中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运行现状与缺陷分析 | 第41-49页 |
一、 中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运行现状 | 第41-44页 |
二、 中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缺陷分析 | 第44-49页 |
(一)民主层面的缺陷 | 第44-46页 |
1.任职资格规定侵蚀民主底线 | 第44-45页 |
2.遴选方式侵犯民主权利 | 第45页 |
3.特邀陪审员、专家陪审员违背民主内涵 | 第45-46页 |
(二)权力制约层面的缺陷 | 第46-47页 |
1.人民陪审员职权模糊 | 第46-47页 |
2.“陪而不审”、“合而不议” | 第47页 |
(三)司法公正层面的缺陷 | 第47-49页 |
第五章 中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宪政完善 | 第49-53页 |
一、 坚持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宪政定位 | 第49-50页 |
二、 将人民陪审员制度写入宪法文本 | 第50-51页 |
三、 健全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法律规定 | 第51-52页 |
(一)修改人民陪审员的选任规定 | 第51页 |
(二)明确人民陪审员的权利与责任 | 第51-52页 |
四、 强力建设职业法官精英化 | 第52-53页 |
结语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附录 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