陆贽与苏轼奏议比较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绪论 | 第11-12页 |
1 奏议文体源流 | 第12-16页 |
·奏议文体释名 | 第12-13页 |
·奏 | 第12-13页 |
·议 | 第13页 |
·文体辨析 | 第13-16页 |
·奏议辨析 | 第13-16页 |
2 陆贽与苏轼的关系 | 第16-23页 |
·陆贽的思想探源 | 第16-17页 |
·陆贽与苏轼的历史联系 | 第17-19页 |
·陆贽骈体奏议的特点 | 第19-21页 |
·苏轼对陆贽奏议的继承性 | 第21-23页 |
3 陆贽与苏轼奏议的相同点 | 第23-27页 |
·对当朝变法的态度 | 第23-26页 |
·陆贽对两税法的态度 | 第23-24页 |
·苏轼对新法的态度 | 第24-25页 |
·陆贽和苏轼反对变革的相同点 | 第25-26页 |
·应对灾伤的相同点 | 第26页 |
·军事思想的相同点 | 第26-27页 |
4 陆贽与苏轼奏议的不同点 | 第27-42页 |
·反对两税法与反对新法的不同 | 第27-33页 |
·陆贽论两税之弊 | 第27-29页 |
·苏轼论新法之不可行 | 第29-32页 |
·小结 | 第32-33页 |
·关于灾伤的不同点 | 第33-36页 |
·陆贽的观点 | 第33-35页 |
·苏轼的观点 | 第35页 |
·小结 | 第35-36页 |
·军事思想的不同 | 第36-39页 |
·陆贽的观点 | 第36-38页 |
·苏轼的观点 | 第38页 |
·小结 | 第38-39页 |
·对外关系态度的不同点 | 第39-40页 |
·唐朝—天朝和四夷的关系 | 第39页 |
·北宋—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 | 第39-40页 |
·小结 | 第40页 |
·关于贡举的不同 | 第40-42页 |
·陆贽选拔人才的功绩 | 第40-41页 |
·苏轼的观点 | 第41页 |
·小结 | 第41-42页 |
结束语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45-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