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5页 |
英文缩略表 | 第15-17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7-36页 |
·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方法 | 第17-22页 |
·从表型到基因-正向遗传学方法 | 第18-19页 |
·从基因到表型-反向遗传学方法 | 第19-22页 |
·正反向遗传学的综合利用法 | 第22页 |
·叶绿素的生物合成、调控与降解的研究进展 | 第22-29页 |
·叶绿素的生物合成 | 第23页 |
·叶绿素合成的调控 | 第23-27页 |
·叶绿素的降解 | 第27-29页 |
·质核信号的调控途径 | 第29-31页 |
·植物叶绿体Clp蛋白酶的研究进展 | 第31-33页 |
·叶色突变的分子调控机理及水稻叶色相关基因的克隆 | 第33-35页 |
·叶绿素合成途径的基因突变 | 第33页 |
·血红素合成途径的基因突变 | 第33页 |
·叶绿素的循环和降解途径的基因突变 | 第33-34页 |
·叶绿体发育和分化相关基因的突变 | 第34页 |
·调控质核信号途径的基因突变 | 第34-35页 |
·编码其它类型的基因突变 | 第35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35-36页 |
第二章 一个叶绿素缺失水稻突变体的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 | 第36-57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6-43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6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6-43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3-55页 |
·突变体的特征特性 | 第43-44页 |
·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| 第44-46页 |
·突变体与野生型的叶绿素、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 | 第46页 |
·叶绿体发育的超微结构 | 第46-47页 |
·突变基因CHY的分子定位 | 第47-49页 |
·突变侯选基因分析 | 第49-51页 |
·构建的互补载体和过表达载体的酶切验证 | 第51-52页 |
·转基因苗的分子检测和表型分析 | 第52-54页 |
·叶绿素合成途径、光合作用中心和叶绿体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| 第54-55页 |
·讨论 | 第55-57页 |
·突变基因CHY具有剂量效应 | 第55页 |
·关于同一个基因的显隐性突变 | 第55-56页 |
·基因OsCHLI不同突变位点导致对叶绿体的发育影响存在差异 | 第56页 |
·镁离子螯合酶Ⅰ亚基影响了编码叶绿体蛋白的基因表达 | 第56-57页 |
第三章 一个淡绿叶水稻突变体的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 | 第57-69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57-60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57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57-60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60-67页 |
·突变体pgl4的表型特征 | 第60页 |
·突变体pgl4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参数的差异分析 | 第60-61页 |
·突变体pgl4的叶绿体电镜观察 | 第61页 |
·基因PGL4的精细定位 | 第61-63页 |
·突变侯选基因的序列分析 | 第63-64页 |
·转基因苗的检测和叶色表型 | 第64页 |
·基因PGL4在植株不同部位的表达 | 第64-65页 |
·叶绿素合成途径和光合作用中心的相关基因的表达 | 第65-67页 |
·讨论 | 第67-69页 |
·水稻叶色标记性状在杂交育种利用上的思考 | 第67页 |
·PGL4是叶绿体正常发育所必须的 | 第67页 |
·PGL4通过调控OsGKL表达,影响编码叶绿体蛋白的基因表达 | 第67-69页 |
第四章 一个温敏型白条叶水稻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克隆 | 第69-83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69-71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69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69-71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71-81页 |
·突变体st11表型特征 | 第71-72页 |
·突变体st11温度敏感性鉴定与叶绿素、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差异 | 第72-73页 |
·突变体st11的遗传分析 | 第73-76页 |
·突变基因ST11的分子定位 | 第76页 |
·突变基因ST11的序列分析 | 第76-79页 |
·突变基因ST11在不同温度下的表达 | 第79页 |
·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、光合作用中心和叶绿体发育相关基因表达 | 第79-81页 |
·讨论 | 第81-83页 |
·关于突变体st11的遗传 | 第81页 |
·RNRL不同位点突变导致基因功能上存在明显差异 | 第81-83页 |
第五章 全文结论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| 第83-85页 |
·全文结论与讨论 | 第83-84页 |
·下一步研究计划 | 第84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101页 |
附录 | 第101-116页 |
附录1 水稻叶片DNA的提取方法 | 第101-102页 |
附录2 培养基、试剂和缓冲液的配制 | 第102-105页 |
附录3 PCR反应体系和程序 | 第105-107页 |
附录4 BAC的DNA提取方法 | 第107-108页 |
附录5 水稻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程序和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| 第108-116页 |
致谢 | 第116-117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17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待发表的文章和申请主持的科研项目 | 第11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