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--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--传播理论论文

公民社会议题下网络虚拟自我认同初探

中文摘要第1-10页
ABSTRACT第10-12页
1 绪论第12-21页
   ·研究背景第12-15页
     ·社会化网络——自我认同构建新土壤第12-14页
     ·公民社会第14-15页
   ·核心概念第15-17页
   ·理论脉络——从主体在场到身份认同第17-19页
     ·主体在场第17-18页
     ·自我认同第18-19页
   ·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第19-21页
2 网络虚拟自我认同第21-40页
   ·网络虚拟自我认同的三个阶段第21-25页
     ·隐性阶段——未开化的众人第22页
     ·启蒙阶段——自我初醒第22-23页
     ·主体型阶段——身份的回归第23-25页
   ·网络虚拟自我认同形成的原因第25-40页
     ·技术性因素——软硬件合力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·网络软件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·Facebook——从互联网到人联网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·微博——像素化生活图景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·OpenAPI与开放多放登录——身份的回归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·硬件终端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·手机与平板电脑——随时在线第29-30页
     ·环境因素——实名、匿名与假名之争第30-32页
     ·网络虚拟自我认同形成的内因第32-40页
       ·自我呈现第32-37页
       ·交往反馈第37-40页
3 网络社会背景下的认同危机第40-48页
   ·网络时代的认同危机第40-44页
     ·网我认同危机的表现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·网我的多重身份认同之间无法整合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·网络虚拟自我认同无法和现实自我认同整合第42页
     ·网络虚拟自我认同危机产生的原因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·直接原因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·内在原因第43-44页
   ·社会化网络认同危机的转机第44-48页
4 社会化网络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第48-53页
   ·网我认同与积极的个体第48-50页
   ·公民意识与网络规范第50-51页
   ·社会资本与个人品牌第51-53页
5 结语第53-54页
参考文献第54-56页
致谢第56-57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第57-58页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58页

论文共5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国环境新闻的发展历程
下一篇:中国独立新闻人研究--对方舟子独立新闻之路的探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