空间电磁频谱分析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| ·引言 | 第8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| 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9-10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| ·国内外发展现状 | 第10-11页 |
| ·论文内容结构 | 第11-14页 |
| 第二章 空间电磁频谱的建模与分析 | 第14-50页 |
| ·引言 | 第14页 |
| ·电磁环境概述 | 第14-16页 |
| ·电磁环境定义 | 第15页 |
| ·复杂电磁环境分析 | 第15-16页 |
| ·电磁频谱管理与电磁兼容分析 | 第16页 |
| ·电磁环境信号分析与建模 | 第16-21页 |
| ·雷达辐射信号 | 第17-18页 |
| ·电台通信信号 | 第18-19页 |
| ·干扰信号 | 第19-20页 |
| ·空间电磁信号叠加 | 第20-21页 |
| ·信号采样 | 第21-24页 |
| ·带通采样 | 第21-23页 |
| ·多频段信号采样 | 第23-24页 |
| ·空间电磁信号频谱计算 | 第24-27页 |
| ·信号频率抽取 | 第24-26页 |
| ·频谱功率计算 | 第26-27页 |
| ·空间电波传播模型 | 第27-39页 |
| ·自由空间传播 | 第27-28页 |
| ·对流层传播 | 第28-37页 |
| ·其他电磁传播 | 第37-39页 |
| ·通视计算 | 第39-43页 |
| ·JANUS 通视算法 | 第39-41页 |
| ·DYNTACS 通视算法 | 第41-42页 |
| ·ModSAF 通视算法 | 第42页 |
| ·地球曲率对通视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| ·辐射源干扰冲突分析 | 第43-47页 |
| ·接收机性能参数 | 第43-46页 |
| ·辐射源干扰冲突分析 | 第46-47页 |
| ·小结 | 第47-50页 |
| 第三章 空间电磁频谱分析仿真系统设计 | 第50-76页 |
| ·引言 | 第50-51页 |
| ·系统功能与整体框架 | 第51-52页 |
| ·系统工作流程设计 | 第52-60页 |
| ·系统工作流程 | 第52-53页 |
| ·系统初始化 | 第53页 |
| ·数据准备 | 第53-57页 |
| ·信号环境构成 | 第57-58页 |
| ·频域信号功率、场强计算 | 第58-60页 |
| ·传播模型层 | 第60页 |
| ·空间电磁频谱计算与仿真 | 第60-74页 |
| ·空间电磁场强分析计算 | 第60-63页 |
| ·综合干扰冲突分析计算 | 第63-71页 |
| ·指定装备间干扰冲突分析计算 | 第71-74页 |
| ·系统仿真流程 | 第74-75页 |
| ·小结 | 第75-76页 |
| 第四章 系统交互界面设计与仿真结果分析 | 第76-94页 |
| ·系统交互界面设计 | 第76-81页 |
| ·场景设置界面 | 第78-80页 |
| ·计算输入参数设置界面 | 第80-81页 |
| ·仿真结果分析与系统设计验证 | 第81-93页 |
| ·信号频域波形 | 第82-83页 |
| ·场强分布计算结果分析 | 第83-88页 |
| ·干扰冲突计算结果分析 | 第88-93页 |
| ·小结 | 第93-94页 |
| 结束语 | 第94-96页 |
| 致谢 | 第96-9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8-100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| 第100-1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