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序言 | 第8-9页 |
一、相关案例及其争议问题 | 第9-11页 |
(一) 相关案例 | 第9-10页 |
1. 郭德纲诽谤案 | 第9页 |
2. 陕西省首例网络诽谤案 | 第9页 |
3. 艾滋女“闫德利”案 | 第9-10页 |
4. 跨省追捕王鹏案 | 第10页 |
(二) 案件引发的争议问题 | 第10-11页 |
1. 网络诽谤行为的争议 | 第10页 |
2. 网络诽谤主体的争议 | 第10-11页 |
3. 网络诽谤故意的争议 | 第11页 |
4. “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”认定标准的争议 | 第11页 |
二、网络诽谤行为相关争议问题的展开 | 第11-21页 |
(一) 网络诽谤行为的认定 | 第12-14页 |
1. 网络捏造 | 第12-13页 |
2. 网络散布—传播 | 第13-14页 |
(二) 网络诽谤主体的范围 | 第14-17页 |
1. 言论制造者 | 第15页 |
2. 言论发布者 | 第15页 |
3. 内容传播者 | 第15-16页 |
4. 网络管理者 | 第16页 |
5. 新闻媒体 | 第16页 |
6. 网络服务提供者 | 第16-17页 |
(三) 网络诽谤故意的界定 | 第17-19页 |
1. 恶意的诽谤 | 第18页 |
2. 以检举揭发为目的“诽谤” | 第18页 |
3. “无意”的中伤他人 | 第18-19页 |
(四) “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”标准的认定 | 第19-21页 |
1. 符合“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”的情况 | 第19-20页 |
2. 针对官员的诽谤 | 第20-21页 |
三、案例的评析和启示 | 第21-24页 |
(一) 案例评析 | 第21-22页 |
1. 郭德纲案 | 第21页 |
2. 陕西省首例网络诽谤案 | 第21页 |
3. 艾滋女“闫德利”案 | 第21-22页 |
4. 跨省追捕王鹏案 | 第22页 |
(二) 通过案例得到的启示 | 第22-24页 |
1. 对网络诽谤行为进行限制 | 第22页 |
2. 将单位纳入诽谤罪的范畴 | 第22-23页 |
3. 将诽谤的“故意”进行扩大解释 | 第23页 |
4. 细化“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”的认定标准 | 第23-24页 |
结语 | 第24-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5-27页 |
致谢 | 第27-2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