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绪论 | 第9-11页 |
1 革命样板戏发生的历史语境 | 第11-19页 |
·40—60 年代中国戏曲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| 第11-15页 |
·“旧戏改编”——地方戏曲革命化 | 第11-13页 |
·“戏剧观摩大会”与“戏剧改革”——现代意识的渗透 | 第13-14页 |
·“现代戏革命”与“京剧改革”——现代生活的表现 | 第14-15页 |
·革命样板戏的发生——戏曲现代化成果的最终定型 | 第15-19页 |
·戏曲理想化范型的建构 | 第16-17页 |
·一体化的传播方式 | 第17-19页 |
2 革命样板戏:美学化的政治乌托邦 | 第19-29页 |
·阶级意识的建构 | 第19-22页 |
·阶级意识对家庭伦理的解构 | 第19-21页 |
·阶级意识对民族国家意识的超越 | 第21-22页 |
·现代政治的民间道德化 | 第22-25页 |
·民间日常伦理道德秩序的建构 | 第22-24页 |
·民族精神心理的婉转表达 | 第24-25页 |
·文学生产方式的政治化与理想化 | 第25-26页 |
·意识形态的符码化表现 | 第26-29页 |
3 革命样板戏:政治内容的“完美”艺术载体 | 第29-37页 |
·“三突出”与“根本任务”论 | 第29-32页 |
·程式化与意识形态的同构 | 第32-34页 |
·京剧写意特征与“现代生活”的暗合 | 第34-37页 |
4 国家叙事与政治隐喻 | 第37-41页 |
·国家乌托邦想象 | 第37-38页 |
·国家意识形态的全程监控 | 第38-41页 |
·反复不断的纠错整合过程 | 第38-39页 |
·意识形态的绝对统治地位 | 第39-41页 |
结束语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3页 |
致谢 | 第43-4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44-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