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中国医学论文--中医临床学论文--针灸学、针灸疗法论文

艾灸膈俞穴对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栓素A2及前列环素的影响

中文摘要第1-8页
ABSTRACT第8-12页
第一部分 文献综述第12-36页
 综述一 膈俞穴的研究进展第12-19页
  1.膈俞穴的文献研究第12-14页
   ·膈俞穴的出处第12页
   ·膈俞穴的穴名释义第12页
   ·膈俞穴的部位第12-13页
   ·膈俞穴的主治病症第13-14页
   ·膈俞穴的刺灸方法第14页
  2.膈俞穴的现代临床应用第14-17页
   ·循环系统疾病第14-15页
   ·皮肤疾病第15-16页
   ·消化系统疾病第16页
   ·其他疾病第16-17页
  3 膈俞穴的实验机理研究第17-18页
  4 小结第18-19页
 综述二 血瘀证的研究概况第19-28页
  1 血瘀证的概念和历史沿革第19-21页
   ·血瘀证的概念第19页
   ·血瘀证的历史沿革第19-21页
  2 血瘀证的病因病机第21-24页
   ·中医学对血瘀证病因病机的认识第21页
   ·现代医学对中医血瘀证的机理研究第21-24页
  3 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及诊断第24-25页
   ·血瘀证的临床表现第24页
   ·血瘀证的诊断依据第24-25页
  4 血瘀证治疗的相关进展第25-27页
  5 小结第27-28页
 综述三 艾灸疗法的研究进展第28-36页
  1 艾灸疗法的古代应用与发展第28-30页
  2 艾灸疗法的实验研究进展第30-32页
   ·艾灸活血化瘀作用的实验研究第30-31页
   ·艾灸调节机体免疫作用的实验研究第31页
   ·艾灸其他作用的实验研究第31-32页
  3 艾灸的临床应用研究第32-34页
   ·艾灸的活血化瘀作用第32-33页
   ·艾灸治疗胎位不正第33页
   ·艾灸疗法的其他应用第33-34页
  4 小结第34-36页
第二部分 实验研究第36-68页
 前言第36-37页
 材料和方法第37-40页
  1 实验材料第37页
   ·实验动物第37页
   ·主要实验仪器及用品第37页
   ·主要试剂第37页
  2 实验方法第37-40页
   ·模型制备第37-38页
   ·取穴及分组第38页
   ·艾灸方法第38页
   ·取材第38-39页
   ·指标检测及方法第39页
   ·数据处理分析第39-40页
 实验结果第40-56页
  1 寒凝血瘀模型的制备第40-42页
   ·对照组与模型组全血粘度的变化第40-41页
   ·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浆粘度、红细胞聚集指数、红细胞压积的变化第41页
   ·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A、B组间血液流变学比较第41-42页
  2 艾灸各穴对血浆血栓素B_2(TXB_2)的影响第42-46页
   ·治疗一次组内血浆血栓素B_2的变化(A组)第42-43页
   ·治疗五次组内血浆血栓素B_2的变化(B组)第43页
   ·同一穴位不同疗程组血浆血栓素B_2的变化第43-46页
  3 艾灸各穴对血浆6-酮-前列素(6-K-P)的影响第46-49页
   ·治疗一次组内血浆6-酮-前列素的变化(A组)第46页
   ·治疗五次组内血浆6-酮-前列素的变化(B组)第46页
   ·同一穴位不同疗程组内血浆6-酮-前列素的变化第46-49页
  4 艾灸各穴对血栓素B_2/6-酮-前列素(T/K)的影响第49-52页
   ·治疗一次组内血栓素B_2/6-酮-前列素的变化(A组)第49页
   ·治疗五次组血栓素B2/6-酮-前列素的变化(B组)第49页
   ·同一穴位不同疗程组血栓素B2/6-酮-前列素的变化第49-52页
  5 艾灸不同穴位的活血化瘀功效第52-56页
   ·艾灸膈俞的活血化瘀功效第52页
   ·艾灸血海的活血化瘀功效第52-53页
   ·艾灸委中的活血化瘀功效第53-54页
   ·艾灸丘墟的活血化瘀功效第54-56页
 讨论第56-60页
  1 艾灸各穴对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栓素A_2的影响第56-57页
  2 艾灸各穴对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前列环素的影响第57页
  3 艾灸各穴对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栓素/前列环素(T/K)的影响第57-60页
 小结第60-61页
 参考文献第61-68页
  综述一参考文献第61-63页
  综述二参考文献第63-65页
  综述三参考文献第65-67页
  讨论部分参考文献第67-68页
致谢第68-69页
个人简历第69页

论文共6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绑架罪若干问题研究
下一篇:论重大责任事故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