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7-9页 |
引言 | 第9-15页 |
一、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9页 |
二、 研究综述 | 第9-12页 |
三、 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12-15页 |
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提出的背景 | 第15-27页 |
一、 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渊源 | 第15-19页 |
(一)古希腊哲学的理性认知 | 第15-16页 |
(二)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理想 | 第16-19页 |
二、 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| 第19-27页 |
(一)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 | 第19-21页 |
(二)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理想与以往社会理想的区别 | 第21-22页 |
(三)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和谐思想的基本要点 | 第22-27页 |
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的内涵 | 第27-33页 |
一、 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 | 第27-29页 |
二、 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| 第29-30页 |
三、 人与人和谐相处 | 第30-31页 |
四、 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的解读 | 第33-39页 |
一、 矛盾统一性: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的基础 | 第33-35页 |
二、 社会有机体: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的依据 | 第35-37页 |
三、 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: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| 第37-39页 |
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的当代意义 | 第39-53页 |
一、 和谐:解决矛盾的新理念 | 第40-42页 |
(一)国际和国内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启示 | 第41页 |
(二)新形势下社会基本矛盾的实践呼唤 | 第41-42页 |
二、 坚持以人为本:体现人文关怀 | 第42-46页 |
(一)以人为本的原则 | 第43页 |
(二)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| 第43-45页 |
(三)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| 第45-46页 |
三、 落实科学发展观:推动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的协调发展 | 第46-49页 |
(一)全面发展的原则 | 第47-48页 |
(二)整体发展的原则 | 第48-49页 |
(三)协调发展的原则 | 第49页 |
四、 全球化背景下共创世界和谐 | 第49-53页 |
(一)建设和谐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崇高理想 | 第50-51页 |
(二)建设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理论的延伸和应有之义 | 第51-53页 |
结束语 | 第53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7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