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历史、地理论文--史学理论论文--史学史论文--中国论文

费正清与中国传统外交体制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9页
导论第9-19页
 一、选题理由及意义第9-10页
 二、相关资料与研究成果第10-19页
  (一)相关资料第10-12页
  (二)相关研究成果第12-19页
第一章 费正清的学术之路与理论创见第19-29页
 一、费正清的学术之路第19-21页
 二、费正清的三种理论模式第21-29页
  (一)“冲击——反应”模式第21-23页
  (二)朝贡体制模式第23-26页
  (三)条约体制模式第26-29页
第二章 费正清的中国传统外交体制观第29-39页
 一、朝贡体制的理论基础与主要特征第29-35页
  (一)中国文化自我中心意识第29-31页
  (二)中国的世界秩序第31-33页
  (三)朝贡:贸易的外衣第33-35页
 二、朝贡体制与条约体制的此消彼长第35-39页
  (一)朝贡体制的衰落第35-36页
  (二)条约体制的强势地位第36-39页
第三章 费正清的中国传统外交体制理论的传播与反响第39-45页
 一、费正清理论的传播第39-40页
 二、对费正清理论的质疑第40-45页
第四章 对费正清朝贡体制理论的辨析第45-61页
 一、费正清朝贡体制观的合理性第45-47页
 二、朝贡体制是否等同于中国传统外交体制第47-50页
 三、朝贡体制的“平等”与“不平等”第50-54页
 四、朝贡关系的类型第54-61页
  (一)文化认同类的朝贡第55-57页
  (二)贸易目的类的朝贡第57页
  (三)目的复杂类的朝贡第57-58页
  (四)相对松散的其他类朝贡第58-61页
第五章 从“朝贡”到“条约”——中国外交转型之我见第61-71页
 一、朝贡与条约并行:取决于对象的不同第61-64页
 二、朝贡“章程”化第64-67页
 三、朝贡体制的余辉第67-71页
  (一)从中国方面的考察第67-69页
  (二)从朝贡国角度的考察第69-71页
结语第71-74页
附录一:费正清《朝贡贸易与中西关系》中译文第74-90页
附录二:部分专用名词中英文对照表第90-92页
参考文献第92-98页
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第98-99页
后记第99-100页

论文共10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拉美国家与西欧关系的发展
下一篇:超轻污泥陶粒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工业废水的研究及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