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引言 | 第9-12页 |
第一章 七夕节的起源与发展 | 第12-30页 |
·牛郎织女传说与“七夕” | 第12-18页 |
·文献记载中的牛郎星与织女星 | 第12-13页 |
·牛郎星与织女星的人格化 | 第13-15页 |
·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与“七夕” | 第15-18页 |
·“七夕”与七夕节俗 | 第18-23页 |
·“七夕”之名探源 | 第18页 |
·作为节俗的“七夕” | 第18-21页 |
·“七夕”与牛郎织女传说的关联 | 第21-22页 |
·七夕节与上巳节之比较 | 第22-23页 |
·“七夕”节俗相关事相的文化考察 | 第23-27页 |
·星宿崇拜——牛郎、织女 #1 | 第23页 |
·动物崇拜——牛、喜鹊、蜘蛛 | 第23-26页 |
·神仙崇拜——天帝、王母 | 第26页 |
·水崇拜——天河 | 第26-27页 |
·“七夕”的文化内涵 | 第27-30页 |
·农耕文化的体现 | 第27-28页 |
·忠贞不渝的爱情观 | 第28-29页 |
·重生育的观念 | 第29-30页 |
第二章 七夕节俗的文学表现——汉魏六朝时期“七夕文学”的题材与价值取向 | 第30-36页 |
·汉魏七夕诗文的产生背景 | 第30-31页 |
·汉魏七夕诗文的节俗文化印记 | 第31-36页 |
第三章 七夕文学的递嬗与发展——唐代七夕诗文的文化观照 | 第36-48页 |
·唐代七夕诗文的类型与主题取向 | 第37-43页 |
·娱乐的表达:作为宫廷应制的七夕题材诗 | 第37-38页 |
·情思的寄托:文人“七夕”诗文及其主题取向 | 第38-43页 |
·牛女之爱的咏叹 | 第38-39页 |
·别离之思的载体 | 第39-41页 |
·节日习俗的表现 | 第41-43页 |
·七夕诗文中的唐人文化心理 | 第43-48页 |
·情感抒写的需要 | 第43-44页 |
·讽谕时世的策略 | 第44-46页 |
·题材拓展的需要 | 第46-48页 |
结语 | 第48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52-53页 |
致谢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