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1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| 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| 第11-16页 |
| ·国外研究进展 | 第12-13页 |
| ·国内研究进展 | 第13-15页 |
| ·研究评述 | 第15-16页 |
| 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| 第16-18页 |
| 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8页 |
| ·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8-21页 |
|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| 第21-34页 |
| ·自然环境概况 | 第22-24页 |
| ·规划与开发现状 | 第24-27页 |
| ·黄金峡水电站 | 第24-25页 |
| ·石泉水电站 | 第25页 |
| ·喜河水电站 | 第25页 |
| ·安康水电站 | 第25-26页 |
| ·旬阳水电站 | 第26页 |
| ·蜀河水电站 | 第26页 |
| ·白河水电站 | 第26-27页 |
| ·水电梯级开发陆生生态环境影响的特点 | 第27-28页 |
| ·陆生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28-30页 |
| ·陆生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| 第28-29页 |
| ·汉江水电梯级开发对流域陆生生态环境影响的指标体系构建 | 第29-30页 |
| ·水电梯级开发陆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| 第30-34页 |
| ·陆生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方法 | 第30页 |
| ·陆生植物现状调查与评价 | 第30页 |
| ·植被评价 | 第30-31页 |
| ·陆生动物现状调查与评价 | 第31页 |
| ·土地利用评价 | 第31页 |
| ·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评价 | 第31-32页 |
| ·景观生态格局评价 | 第32页 |
| ·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| 第32-34页 |
| 第三章 汉江水电梯级开发对研究区陆生生态环境影响 | 第34-53页 |
| ·陆生生态环境评价 | 第34-50页 |
| ·动植物、植被调查与评价 | 第34-40页 |
| ·生物多样性变化 | 第40-45页 |
| ·土地利用变化 | 第45-46页 |
| ·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| 第46-47页 |
| ·景观格局评价 | 第47-48页 |
| ·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| 第48-49页 |
| ·归一化植被指数评价 | 第49-50页 |
| ·评价区域内敏感目标 | 第50-53页 |
| ·朱鹮自然保护区概况 | 第50-51页 |
| ·朱鹮分布状况 | 第51-52页 |
| ·对朱鹃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| 第四章 缓冲带陆生生态环境影响及综合评价 | 第53-66页 |
| ·缓冲带内各指标评 | 第53-59页 |
| ·土地利用变化 | 第53-55页 |
| ·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| 第55-56页 |
| ·景观格局评价 | 第56-57页 |
| ·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| 第57-58页 |
| ·归一化植被指数评价 | 第58-59页 |
| ·水电梯级开发对汉江上游陆生生态系统影响的综合评价 | 第59-66页 |
| ·陆生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的选取 | 第59-60页 |
| ·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| 第60页 |
| ·权重计算结果 | 第60页 |
| ·模糊综合评价法 | 第60-66页 |
|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 | 第66-70页 |
| ·结论 | 第66-67页 |
| ·保护措施与对策 | 第67-70页 |
| ·已建水电站的保护措施 | 第67-68页 |
| ·后续水电站工程建设生态保护对策 | 第68-7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0-78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78-80页 |
| 致谢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