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9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9-14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| ·环境问题 | 第9页 |
| ·能源问题 | 第9-10页 |
| ·人的需求 | 第10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| ·研究对象和内容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1-13页 |
| ·调查收集 | 第11页 |
| ·文献阅读 | 第11-12页 |
| ·软件模拟 | 第12页 |
| ·思辨法 | 第12页 |
| ·分析法 | 第12页 |
| ·综合法 | 第12页 |
| ·实证研究法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框架 | 第13-14页 |
| 第2章 生态设计的层面和因素 | 第14-25页 |
| ·设计框架分析 | 第14-23页 |
| ·“气候—建筑—人”框架的建立 | 第14页 |
| ·“气候—建筑—人”框架的各元素分析 | 第14-23页 |
| ·框架元素间作用分析及其结论 | 第23-25页 |
| ·“气候—建筑”作用分析 | 第23页 |
| ·“人—建筑”作用分析 | 第23-24页 |
| ·“气候—人”作用分析 | 第24页 |
| ·框架元素间作用的分析的结论 | 第24-25页 |
| 第3章 建筑生态策略设计 | 第25-51页 |
| ·景观可视度策略设计 | 第25-31页 |
| ·景观可视度在总平面布局层面 | 第25-26页 |
| ·景观可视度在体型层面 | 第26-29页 |
| ·景观可视度在室内空间布局层面 | 第29页 |
| ·景观可视度在围护结构和围护结构开口层面 | 第29-30页 |
| ·景观可视度在室内布置层面 | 第30-31页 |
| ·景观可视度在构造层面 | 第31页 |
| ·热环境策略设计 | 第31-38页 |
| ·热环境在总平面布局层面 | 第31-33页 |
| ·热环境在体型层面 | 第33-34页 |
| ·热环境在室内空间布局层面 | 第34-35页 |
| ·热环境在围护结构及围护结构开口层面 | 第35-36页 |
| ·热环境在构造层面 | 第36-37页 |
| ·热环境在技术集成层面 | 第37-38页 |
| ·光环境策略设计 | 第38-41页 |
| ·光环境在室内空间布局层面 | 第38-39页 |
| ·光环境在室内布置层面 | 第39-40页 |
| ·光环境在构造层面 | 第40-41页 |
| ·风环境策略设计 | 第41-44页 |
| ·风环境在总平面布局层面 | 第41-42页 |
| ·风环境在体型层面 | 第42-43页 |
| ·风环境在围护结构和围护结构开口层面 | 第43页 |
| ·风环境在构造层面 | 第43页 |
| ·风环境在技术集成层面 | 第43-44页 |
| ·水环境策略设计 | 第44-47页 |
| ·水环境在总平面布局层面 | 第44页 |
| ·水环境在体型层面 | 第44-45页 |
| ·水环境在室内空间布局层面 | 第45页 |
| ·水环境在构造层面 | 第45页 |
| ·水环境在技术集成层面 | 第45-47页 |
| ·生物因素策略设计 | 第47-51页 |
| ·生物因素在总平面布局层面 | 第48页 |
| ·生物因素在构造层面 | 第48-49页 |
| ·生物因素在技术集成层面 | 第49-51页 |
| 第4章 计算机模拟的优化设计过程 | 第51-64页 |
| ·相关设计策略的气象资料分析 | 第51-55页 |
| ·北京最佳朝向图分析及结论 | 第51-54页 |
| ·北京不同被动式策略分析及结论 | 第54-55页 |
| ·场地景观可视度模拟 | 第55-57页 |
| ·场地热环境模拟 | 第57-60页 |
| ·建筑室内光环境模拟 | 第60-64页 |
| 第5章 综合生态策略与方法的设计成果 | 第64-73页 |
| ·总平面布局 | 第64-65页 |
| ·体型 | 第65-66页 |
| ·内部空间组织 | 第66-69页 |
| ·各层平面 | 第66-68页 |
| ·剖面 | 第68-69页 |
| ·围护结构及围护结构开口 | 第69-70页 |
| ·室内布置 | 第70-71页 |
| ·构造 | 第71-72页 |
| ·技术集成 | 第72-73页 |
| 第6章 结语 | 第73-76页 |
| ·本课题的启示 | 第73页 |
| ·笔者对生态设计的一些体会 | 第73-76页 |
| ·研究开展的创造性 | 第73页 |
| ·生态设计的复杂性 | 第73-74页 |
| ·生态设计理念与其他设计理念的平衡 | 第74页 |
| ·生态设计评价体系的构建 | 第74页 |
| ·计算机辅助模拟对设计的推进 | 第74-7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6-82页 |
| 致谢 | 第82-83页 |
| 附录 A 北京名苑投资集团十渡培训中心方案设计任务书 | 第83-87页 |
| 附录 B 各章配图索引 | 第87-91页 |
| 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