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国前期自杀问题研究之探析(1912~1930)
| 中文提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7页 |
| 绪论 | 第7-12页 |
| 一、选题缘起和意义 | 第7页 |
| 二、文献综述 | 第7-10页 |
| 三、研究方法与框架 | 第10-11页 |
| 四、创新与不足 | 第11-12页 |
| 第一章 民国前期的社会转型与自杀现象 | 第12-27页 |
| 第一节 民国前期的社会状况 | 第12-15页 |
| 第二节 严重的自杀现象 | 第15-27页 |
| 一、总体分析 | 第15-23页 |
| 二、个案分析 | 第23-27页 |
| 第二章 知识分子对于自杀问题的思考 | 第27-50页 |
| 第一节 对自杀原因的剖析 | 第27-35页 |
| 一、自然环境 | 第27-30页 |
| 二、社会环境 | 第30-33页 |
| 三、个人因素 | 第33-35页 |
| 第二节 对自杀价值的评判 | 第35-42页 |
| 一、对自杀价值的正面评判 | 第35-37页 |
| 二、对自杀价值的负面认识 | 第37-41页 |
| 三、对自杀价值的折中看法 | 第41-42页 |
| 第三节 对自杀救济的探讨 | 第42-50页 |
| 一、自杀救济的必要性 | 第42页 |
| 二、意识层面 | 第42-46页 |
| 三、制度层面 | 第46-49页 |
| 四、措施方面 | 第49-50页 |
| 第三章 对自杀研究的再认识 | 第50-63页 |
| 第一节 知识分子自杀观的特点 | 第50-56页 |
| 一、针对性强 | 第50-52页 |
| 二、形式多样化 | 第52-54页 |
| 三、时代色彩鲜明 | 第54-55页 |
| 四、相对系统的研究都以国外为鉴 | 第55-56页 |
| 第二节 缺点和不足 | 第56-58页 |
| 一、研究力量有限 | 第56页 |
| 二、研究对象过于局限 | 第56-57页 |
| 三、研究内容不够全面深入 | 第57页 |
| 四、未与现实紧密对接 | 第57-58页 |
| 第三节 关注自杀的意义 | 第58-63页 |
| 一、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| 二、对现今社会的启示 | 第59-61页 |
| 三、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| 第61-63页 |
| 结语 | 第63-6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68-69页 |
| 后记 | 第69-70页 |
| 详细摘要 | 第70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