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络时代的学术交流--以科学网为场景的观察与研究
论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导言 | 第10-28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4页 |
(一) 研究背景 | 第10-13页 |
(二) 选题缘由 | 第13-14页 |
二、文献综述 | 第14-19页 |
(一) 网络时代信息储存与传播方式的变化 | 第14-15页 |
(二) 学术交流平台和交流方式的多元化 | 第15页 |
(三) 传统学术交流方式的电子化 | 第15-16页 |
(四) 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学术交流方式 | 第16-17页 |
(五) 科学交流模型的改变 | 第17-19页 |
(六) 文献述评 | 第19页 |
三、研究方法的选取——网络民族志 | 第19-25页 |
(一) 研究策略与程序 | 第22-23页 |
(二) 资料收集与分析 | 第23-24页 |
(三) 参与观察与访谈 | 第24-25页 |
四、研究路径 | 第25-28页 |
(一) 核心议题 | 第25-26页 |
(二) 资料搜集 | 第26页 |
(三) 核心概念界定 | 第26-28页 |
第一章 科学网——一个虚拟的学术世界 | 第28-45页 |
第一节 科学网的用户群分析 | 第29-31页 |
一、科学网用户的身份 | 第29-30页 |
二、用户加入的原因 | 第30-31页 |
三、虚拟身份的建构 | 第31页 |
第二节 科学网的交流平台 | 第31-35页 |
一、论坛 | 第31-33页 |
二、博客 | 第33-35页 |
三、圈子 | 第35页 |
第三节 科学网的规则 | 第35-42页 |
一、科学网是不是言论特区 | 第35-36页 |
二、名博——虚拟世界的竞争 | 第36-42页 |
第四节 虚拟与现实的融合 | 第42-44页 |
一、获得归属感和精神支持 | 第42-43页 |
二、从网络交流到现实会面 | 第43-44页 |
结论 | 第44-45页 |
第二章 专业领域层面的交流 | 第45-58页 |
第一节 非正式交流的渠道和方式 | 第47-51页 |
一、评论与答复 | 第47-50页 |
二、发帖与回帖 | 第50-51页 |
第二节 非正式交流的程度 | 第51-54页 |
第三节 跨学科交流 | 第54-56页 |
结论 | 第56-58页 |
第三章 科学共同体层面的交流 | 第58-72页 |
第一节 探讨科学评价的标准 | 第58-67页 |
一、项目评审的标准及程序讨论 | 第59-64页 |
二、基金申请的技术及经验分享 | 第64-65页 |
三、由基金申请引发的科研体制和文化的探讨 | 第65-67页 |
第二节 探讨学者的教师角色 | 第67-71页 |
一、教学与科研哪个更重要? | 第68-70页 |
二、研究生培养与指导 | 第70-71页 |
结论 | 第71-72页 |
结语 | 第72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81页 |
后记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