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减刑制度的实践及其完善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引言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减刑制度概述 | 第10-17页 |
一、减刑的概念 | 第10页 |
二、减刑的性质 | 第10-12页 |
三、减刑权的归属 | 第12-13页 |
四、减刑制度的意义 | 第13-17页 |
(一) 对罪犯的意义 | 第13-14页 |
(二) 对社会的意义 | 第14-17页 |
第二章 我国减刑制度的现状分析 | 第17-34页 |
一、我国减刑的适用条件 | 第17-21页 |
(一) 减刑适用的内在实质条件 | 第17-18页 |
(二) 减刑适用的外在根本条件 | 第18-19页 |
(三) 减刑适用的限制条件 | 第19-21页 |
二、我国减刑的运作实践 | 第21-25页 |
(一) 对罪犯的管理和考核 | 第21-23页 |
(二) 减刑建议的提请 | 第23-24页 |
(三) 减刑的裁定 | 第24-25页 |
(四) 减刑的监督 | 第25页 |
三、当前减刑制度存在的问题 | 第25-34页 |
(一) 减刑制度在实体层面的不足 | 第25-29页 |
(二) 减刑制度在程序层面的问题 | 第29-34页 |
第三章 我国减刑制度的完善 | 第34-41页 |
一、我国减刑制度在实体方面的完善 | 第34-36页 |
(一) 制定刑罚执行法,实现法治统一 | 第34页 |
(二) 完善计分考评制度,实现对罪犯考核的科学化 | 第34-35页 |
(三) 调整减刑限制条件,确保刑罚功能的全面实现 | 第35-36页 |
(四) 废除减刑考核中的比例限制 | 第36页 |
二、我国减刑制度在程序方面的完善 | 第36-41页 |
(一) 赋予当事人参与权 | 第36-37页 |
(二) 完善审理程序,进行诉讼化改造 | 第37-38页 |
(三) 建立减刑撤销制度和考验期 | 第38-40页 |
(四) 完善监督制约机制,切实维护司法公正 | 第40-41页 |
结语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