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植物学论文--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--水生植物学论文

淀山湖水生植被动态格局及成因分析

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目录第9-11页
1 绪论第11-20页
   ·水生植物第11-13页
     ·水生植物的定义第11页
     ·水生植物的生活型与生长型第11-13页
     ·水生植被的演替第13页
       ·原生演替第13页
       ·逆向演替第13页
   ·富营养化第13-14页
     ·富营养化的定义第13-14页
     ·营养负荷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第14页
   ·中国湖泊富营养化与沉水植被演替第14-18页
   ·沉水植物生长型演替与湖泊富营养化第15-16页
     ·茎生型与莲座型植物的差异研究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·光资源的获取差异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·碳源的获取差异第17页
       ·富营养化对茎生型和水韭型植物竞争态势的影响第17-18页
   ·研究目的、意义及内容第18-20页
     ·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8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8-20页
2 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第20-26页
   ·研究区概况第20-21页
     ·淀山湖概况第20-21页
   ·样方设置第21页
   ·水生植被现状调查第21-23页
     ·群落调查及采样第21-22页
     ·优势度和生长型谱分析[100]第22-23页
   ·不同生长型沉水植物性状测定第23-24页
   ·光合有效辐射(PAR)及其影响因子第24-25页
   ·数据分析第25-26页
3 淀山湖水生植被现状及历史变迁第26-40页
   ·引言第26页
   ·结果第26-35页
     ·种类组成及变化第26-29页
     ·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第29-32页
     ·淀山湖水生植物分布格局及变化第32-33页
     ·淀山湖水生植物生长型谱变化第33-35页
   ·讨论第35-38页
     ·植被衰退成因分析第35-37页
     ·优势种演替分析第37-38页
   ·小结第38-40页
4 不同生长型沉水植物性状差异第40-50页
   ·引言第40-41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41-46页
     ·叶面积第41-42页
     ·比叶面积第42页
     ·植株叶面积/地上干重第42-43页
     ·干物质含量第43-44页
     ·生物量干重的器官分配第44-45页
     ·单位生物量第45页
     ·沉水植物不同生长型生物量垂直分配第45-46页
   ·讨论第46-49页
     ·生长型与沉水植物在淀山湖的分布第46-47页
     ·优势种生长型与群落生产力第47-48页
     ·不同生长型沉水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第48页
     ·生长型与淀山湖沉水植被演替第48-49页
   ·小结第49-50页
5 淀山湖水下光照条件与水生植被恢复第50-57页
   ·引言第50-51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51-56页
     ·真光层深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季节变化第51页
     ·真光层深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第51-53页
     ·真光层深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第53-54页
     ·植被盖度(COV)与环境因子相关分析第54-55页
     ·淀山湖沉水植物恢复的可能性第55-56页
   ·小结第56-57页
     ·真光层深度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第56页
     ·影响植物分布的关键因素第56页
     ·恢复沉水植被的必要条件第56-57页
6 总结第57-59页
附录 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第59-60页
参考文献第60-68页
后记第68页

论文共6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云南澜沧江流域植被时空动态及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
下一篇:浙江千岛湖生境片断化对苔藓植物物种及遗传多样性的影响